1.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大量血管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血管病变。血管瘤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由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调控紊乱引起,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肥大细胞、雌激素、缺氧、细胞凋亡、细胞因子等。位于消化道的血管瘤较为罕见,其中位于小肠的病变发病率最高,占小肠良性肿瘤的7%~10%。小肠血管瘤的发病部位以空肠为主(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为8%~10%,亦可见于消化道其他部位。 2.小肠血管瘤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见。大体标本有三种形态:①多发性静脉扩张,在黏膜下层有多数散在的1cm以下的肿物;②局限息肉型;③病变形态多样化,累及肠壁的范围较广,不限于一处。 3.组织学上小肠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血管扩张症四类。 ①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呈浸润性生长,可以灶性或广泛分布于受累的肠壁。肉眼看无包膜,在肠黏膜内呈蕈状突起、分叶状的鲜红色斑块,或仅为紫色斑。也可由较大的血管伸出无数小血管形成许多小叶状血管丛,像一个增生的肉芽组织。 ②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的区别仅在于血管腔的大小,此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切开瘤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窦,其间有薄的间隔,犹如海绵,它经常是多发性。 ③混合型血管瘤:上述两者改变并存。 ④多发性血管扩张症:多发性血管瘤是发生于不同肠段的多发病灶,称为肠血管瘤病(angiomatosis),最常见的类型为多发性静脉扩张症,为肠壁的小静脉曲张,呈海绵状结构,病灶直径多数小于5cm,大量散发于肠内。多发性血管瘤病变常较广泛,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累及全身及黏膜之血管异常病。在小肠黏膜下可形成多发性的血管扩张,是成簇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造成。 4.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套叠,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肠穿孔。 5.小肠血管瘤CT影像学表现:黏膜组织可见明显肿块,边界尚清晰,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肝脏血管瘤强化方式类似,动脉期病变呈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呈斑片状强化,延迟期病变部分充填,周边肠系膜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影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12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