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粘膜脱垂是指直肠粘膜、直肠全层、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处的一种疾病。本病可以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幼儿、经产妇及年长体弱者多见。

病因

关于直肠脱垂的发病原理学说众多,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病初期,指诊可以摸到疝,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开始是直肠膀胱或子宫凹陷沿直肠向下通过盆底成为滑动性疝,当腹内压力增大时直肠前壁沿这个凹陷向下滑动,以至脱出到肛门外。

另一种学说是肠套叠学说,认为由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生肠套叠而引起,这种套叠与一般肠套叠不同,套叠起点无固定部位,因反复下脱,逐渐向下移位,如乙状结肠末段下脱,然后直肠末段外翻。

临床上常见的直肠脱垂套叠的形式较多。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上两种学说基本上是一回事。因为直肠前壁陷入直肠壶腹处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肠套叠,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

基本症状

三大症状

直肠脱出肛门外、直肠粘膜脱垂的早期症状

直肠粘膜松弛作为直肠粘膜脱垂的初期阶段,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无非就是排便异常、腹部下坠感强烈等,但是直肠粘膜松弛发展成为直肠粘膜脱垂后,就会出现脱出等症状。临床上,像内痔、外痔等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直肠粘膜松弛的发病。

临床上,引起直肠粘膜松弛的疾病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痔,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出血。

(2)外痔,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医院介绍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伤和感染,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3)直肠息肉,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4)肛乳头肥大,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

不同阶段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2)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手法复位后,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再将两臀部用胶布固定,暂时封闭肛门,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压增高而于短期内再发。若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方法:将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肠粘膜下或直肠周围一圈,分4~5处注射,每处注射2ml,总量10ml。注射途径可经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

成人不完全脱垂或轻度完全脱垂,若括约肌张力正常或稍弱,可行类似三个母痔切除术或胶圈套扎治疗,也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若括约肌松弛,可考虑做肛门环缩小术或括约肌成形术。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骶部4种。手术方法较多,但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用几种手术方法。过去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对直肠脱垂的肠套叠学说进行研究,手术注意治疗直肠本身,现多使用下列手术。

小儿直肠粘膜脱垂

中国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脱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老人直肠粘膜脱垂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老人气血已衰,易患脱肛即老人直肠粘膜脱垂。老年人患直肠粘膜脱垂则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虚"是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预防信息

1、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2、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3、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4、经常做提肛运动,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5、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其要注意。

饮食介绍

直肠粘膜脱垂指的是胃壁粘膜通过幽门脱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这种病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病人。直肠脱垂病人多数因中气不足,虚证居多。平时宜多食木耳、茄子、山药、芡实、鸡肉、羊肉、无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营养,补其不足。

护理信息

在直肠粘膜脱垂手术后要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并发症约7~10天。术后每日口服液体石蜡,避免长时间蹲踞及用力,如果腹压增加对直肠粘膜脱垂伤口的愈合不利。

直肠粘膜脱垂病人术后给予低纤维饮食,摄入过量粗纤维食物容易损伤肠壁。术后尤应避免食用辣椒、酒等强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充血水肿影响愈合。

直肠粘膜脱垂术后病人应减少活动,静躺休息,对术后彻底康复极为有利。如果术后患者活动加强或做其它运动可使腹压增加,使治疗面分离,可并发出血等。虽然经过了激光手术以后病人可能不会感到太大的疼痛,因而进行激烈的运动,这样是不行的。

欢迎拨打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疾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fl/81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