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文音乐

点击收听

江医院

邹绍静医师

内镜所见:距门齿22cm6-8点位食管可见一结节样病变,表面粘膜粗糙,糜烂且碘染色阳性(活检2块),距门齿约,29-35cm6-9点位食管可见一溃疡形肿物,溃疡底深且表面附以污物及白苔,溃疡堤呈不规则隆起,溃疡堤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肿物周围食管粘膜粗糙,糜烂且碘染色阳性(距门齿约为25-29cm6-12点位,活检3块),肿物处食管腔偏心性狭窄,内镜通过困难但尚可通过,距门齿约36-37cm12-4点位、39cm5-7点位食管黏膜糜烂且碘染色阳性(分别活检2块、1块),余食管黏膜碘染色呈虎皮样改变,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0cm,贲门及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距门齿约55cm胃体下部至胃窦小弯侧可见一溃疡性病变,溃疡底较浅且覆以白苔,溃疡堤隆起,溃疡堤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6块)。胃窦后壁可见一大小约1.5*1.2cm的表浅隆起+表浅凹陷型病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活检4块),余胃窦部粘膜充血、粗糙,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食管癌(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25-35cm)。

2.食管结节样病变(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22cm,考虑为癌)。3.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36-37cm、39cm)

4.胃癌(性质待病理),位于胃体下部至胃窦小弯侧、胃窦后壁,HP(++)。

心得体会:患者为食管胃同时双源发癌,都为进展期,内镜下诊断明确,性质待病理,食管癌本身容易同时多源发且分期不同,可有早中晚期同时存在,食管碘染色后可以发现同时存在的早期病变,病变范围更精细,对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内镜所见:距门齿约27-30cm10-12点位食管可见局限性隆起呈暗蓝色,质软,表面粘膜光滑、完整。超声内镜检查示: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一中等偏高回声占位,回声不均匀,内部可见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主要位于食管壁的粘膜层,隆起处食管壁的其余各层次清晰,连续完整。

内镜诊断:

食管局限性隆起,隆起处食管壁内中等偏高回声占位且可见无回声区,考虑为血管瘤,主要位于粘膜层建议随访。

心得体会:患者食管发现粘膜下隆起,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考虑血管瘤,病变位于粘膜层,此例患者应用的是小探头超声内镜,一般应用15MHz超声微探头。小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楚显示食管管壁层次结构,5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第1层高回声带,相当于黏膜层及在黏膜表面产生的界面波;第2层为低回声带,相当于黏膜肌层;第3层为高回声带,相当于黏膜下层;第4层低回声带,相当于固有肌层;第5层高回声带,相当于外膜层及外膜外组织产生的界面波,所以其图像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起源层次及范围,适合判断食管及胃肠道的壁内病变(尤适合小于2cm的病灶),早期食管胃肠道早期肿瘤T分期,为病变的治疗提供精确解剖关系,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该患者隆起考虑血管瘤,不需治疗,随访观察。

山医院

李安庆医师

内镜所见:食管距门齿约为34-36cm9-12点位,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病变基底宽无活动性,病变表面粘膜粗糙、糜烂,病变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余食管黏膜粗糙,碘染色后距门齿分别约为23-25cm5-8点位及30-31cm2-5点位分别可见浅表平坦型病变(分别取活检2块),余食管黏膜碘染色后呈虎皮样改变。食管胃交界线据门齿约为41cm,贲门、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胃角及胃窦粘膜充血、水肿,局部可见散在糜烂灶,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处食管壁黏膜增厚,主要以食管壁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5.1mm,部分层次病变食管壁的固有肌层关系密切且分界不清。病变处食管壁的外膜连续、完整。纵膈可见一大小约8.9mm*3.8mm的淋巴结。

内镜诊断:1.食管癌(距门齿约为34-36cm,性质待病理)

2.余食管粘膜粗糙、充血,碘染色后可见浅表平坦型病变(性质待病理,距门齿分别约为23-25cm5-8点位及30-31cm2-5点位,考虑为早期食管癌)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以胃角及胃窦为著

心得体会:这份报告中在常规白光下所见,距门齿约为34-36cm9-12点位,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即使没有病理,根据病变形态不难诊断食管恶性肿瘤,取活检后病理证实去外科手术,可是我们在进行碘染色后再次仔细观察,又发现两处不染色病灶,根据对病变的观察,初步印象判断为早期胃癌,当然最终确诊还是得等病理诊断;行超声内镜评估,距门齿约为34-36cm9-12点位病变食管壁黏膜增厚,部分层次病变食管壁的固有肌层关系密切且分界不清,考虑侵犯层次较深,不适合行ESD治疗。

通过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做胃肠镜检查时,不能仅仅发现一处异常就取活检了事了,有可能患者为多发病变或者复合病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电子染色和色素染色能做还是要做,对可疑病变多做活检,争取不漏诊,不放过每一个病变。

内镜所见:循腔进镜至回盲部,沿回盲瓣进入回肠远端约15cm,所见回肠远端未见明显异常。退镜距肛门缘45cm结肠可见一个大小约3.5cm*3.5cm的宽基扁平息肉样病变,病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活检4块),余结肠粘膜光滑、完整且血管网清晰可见。直肠粘膜出血、略粗糙。所见结肠及直肠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外痔。超声内镜示病变处肠壁增厚,主要以肠壁的黏膜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2.0mm,病变处肠壁其余各层次尚完整,超声探及范围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内镜诊断:结肠基扁平息肉样病变(性质待病理,距肛门缘45cm),考虑为早期结肠癌或癌前病变,可考虑内镜下治疗。

心得体会:本例病人查体行结肠镜检查发现一结肠基扁平息肉样病变,不排除癌性病变,已取活检待病理证实。现在我们可以应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部的形态(即pit形态),从而诊断肿瘤与非肿瘤并进一步对癌的浸润深度等进行判断。I型pit:圆形pit。正常组织中,从凹陷表面观察通常为圆形pit。II型pit:星芒状pit。粘膜组织增生后,病理学上pitpattern会形成锯齿状改变,从水平断面观察可看到类似星星一样的星芒状。IIIL型pit:管状pit。形成肿瘤性病变以后,上皮出现腺管与腺管融合性改变,可以理解为3个腺管融合为1个,形成了纵行的开口,表面观察成管状。IIIs型pit:小型类圆形pit。全层范围内出现短的单一腺管发育构造,呈现出小类圆形pit。IV型pit:树枝状或脑回状pit上皮形成绒毛状增殖的时候,腺凹变得十分模糊,从表面很难观察到开口部,此时只能观察到绒毛与绒毛之间的缝隙,这种构造呈树枝状或脑回状。V1型pit:仍能观察到pit(与Vn鉴别),但排列紊乱,形状不规则在黏膜内确认出现癌腺管后,pit排列出现紊乱,并且变得不规则。Vn型pit:无pit结构。随着癌腺管从粘膜层向粘膜下层浸润,粘膜层的构造被破坏,黏膜下层露出于表面,黏膜下层露出处,能够见到明显的间质反应(间质反应在组织学上是由富含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的纤维增生而来)。在间质反应的情况下,病变表面的肿瘤成分遭到破坏,而间质成分露于表面,pit基本上就观察不到了。此患者可以考虑行放大内镜检查明确息肉的PitPatten分型,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因为病理活检有时取到的组织较少,不一定反应病变的全部情况。但是根据PitPatten分型进行诊断的正确率可能与内镜医师的经验有关,需要结合组织的形态、大小、有无凹陷、有无颜色差异以及有无各种凸凹做出各种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经验,便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医院

金爱云医师

内镜所见:距门齿约为22-28cm3-9位食管可见一浅表隆起型病变(0-Iia型),病变表面粘膜充血、粗糙、糜烂且可见异常角化区,,NBI+放大示IPCL分型为B1型可见smallAVA,病变处碘染色不着色,病变处食管活动度尚可,超声内镜:食管病变处管壁增厚,主要以食管粘膜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1.7mm,部分层次病变与食管壁粘膜下层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楚,病变处食管壁其余各层尚清晰、连续、完整。左侧气管食管沟可见一大小约为8mm*7.3mm低回声区(距门齿约为21cm)。右侧气管食管沟可见一大小约为5.0mm*3.9mm淋巴结(距门齿约23cm)。食管下段旁可见一大小约为4.4mm*4.1mm淋巴结(距门齿约为34cm)。

内镜诊断:1.食管浅表隆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22-28cm);

2.左侧气管食管沟及食管下段旁淋巴结,具体请结合临床;

3.左侧气管食管沟低回声区域,淋巴结?建议胸部CT检查。

心得体会:。此检查发现食管病变,结合内镜精查诊断早期食管癌,通过评估病情可考虑型ESD手术治疗。ESD作为一项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技术,在国内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开始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治疗。ESD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好,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同,ESD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剥离,剥离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能实现病变更高的切除率及较低复发率。此患者符合ESD手术指征。但患者超声内镜淋巴结肿大,术后需要严密随诊及随访,随访评估一般包括术后并发症、复发及生存等方面,随访是评价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一项重要环节。

内镜所见:食管距门齿约27-30cm可见瘢痕样改变,瘢痕处食管未见明显狭窄,内镜通过顺利;胃食管交界线距门齿约40cm,局部呈瘢痕样改变,瘢痕局部环形狭窄,内镜不能通过狭窄以下情况不明,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行内镜下水囊扩张,扩张顺利,扩张后病人无明显出血、穿孔等,扩张后超细内镜通过顺利,扩张顺利结束。

内镜诊断:早期贲门癌内镜下治疗术后2月。1.贲门环周瘢痕,考虑治疗后改变,瘢痕局部狭窄,行内镜下水囊扩张;2.禁食一天,卧床休息一天;3.密切观察病情并发症处理;4.密切随访,定期复查。

心得体会:此患者为一例贲门早癌行ESD术后病人,术后出现并发贲门狭窄伴吞咽困难。术后狭窄的发生多发生食管、贲门、幽门病变术后。根据统计,术后良性狭窄伴吞咽困难发生率随病变范围增大而升高。当病变范围占环周1/2至3/4之间时,狭窄发生率为20%;当病变范围3/4环周时,90%的环周出现狭窄。造成狭窄的原因多为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创伤后纤维化、伤口挛缩和瘢痕形成。针对术后狭窄几率高的患者,术后预防狭窄很是必要,目前预防狭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性预防及药物预防。机械性预防包括预防性水囊扩张、预防性支架置入,现阶段水囊扩张用法使用普遍。药物预防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丝裂霉素C等。此例患者狭窄使用了水囊扩张,扩张后效果良好。

医院

李靖医师

内镜所见: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毕I式)。

食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齿状线距门齿约39cm,贲门粘膜粗糙,活检1块。

残胃粘膜充血,水肿。距门齿约为45cm可见胃肠吻合口,吻合口处粘膜光滑,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吻合口无明显狭窄,内镜通过顺利,进入小肠约15cm,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

吻合口未见明显异常

心得体会:胃部肿瘤的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进行近端胃切除术或远端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吻合口炎与吻合口溃疡是近端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两组间无差别。近端胃切除术后消瘦及营养不良较远端胃切除术后更常见。反流性食管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是近端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较为常见的远期并发症。远端胃切除术后可发生倾倒综合征、输出袢梗阻、黏连性肠梗阻,近端胃切除术后无此类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可发生吻合口狭窄,远端胃切除术后无吻合口狭窄发生此类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可发生吻合口狭窄,远端胃切除术后无吻合口狭窄发生。

内镜所见:食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齿状线距门齿约42cm。反转观察贲门无明显松弛。粘液湖清,胃底、胃体粘膜水肿;弥漫充血;胃角、胃窦粘膜平薄,部分粘膜下血管透见,散在糜烂充血,NBI观察可见弥漫多处肠化斑,胃角近前壁活检1块,质软。幽门圆,开放尚好,十二指肠球部、球后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伴肠化可能

胃底体炎症

HP(++)

心得体会: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常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胃粘膜有萎缩改变。

由于胃粘膜长期,反复受到损失或慢性炎症的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导致胃粘膜腺体破坏并出现过度的异常增生,而且增生的细胞结构紊乱,具有异型性,有恶变的倾向。

长按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好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6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