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直肠癌和结肠癌的总称,由于几乎合并了这两者的所有症状,因此病情更为严重。基本上,临床上多数患者发现症状时已属晚期。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的很快。

对张女士而言,她如何患上大肠癌的,她再清楚不过……

张女士六年前出现便血2次,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有两枚。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张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结果来院检查发现息肉复发且癌变!

什么是大肠息肉?

一般来讲,在大肠黏膜表面凸出来的异常组织,可以统称为肠息肉。肠息肉的类型通常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一、炎性息肉多发生在慢性结肠炎症中,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发生炎症坏死后,黏膜会进行自我修复。修复过程中,如果黏膜没有完全长好就会形成不平整的隆起,这种隆起叫做炎性息肉。

二、当粘膜发生了增生性改变(如体积增大等),就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

三、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混合型的腺瘤。

大肠息肉无症状,小心癌变!

其实息肉非常可怕的地方在于没有症状,等到患者感觉有症状再去检查,可能息肉已经发生癌变了。所以依靠症状来发现息肉是否发生癌变,是非常不安全的。

大肠息肉是怎么发展成大肠癌的?

大肠粘膜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大肠粘膜出现过度增生;过度增生粘膜慢慢形成了小的腺瘤性息肉;息肉逐渐长大,就形成了大的腺瘤性息肉;接着出现异型增生;当异型增生的肿瘤细胞侵入粘膜下层,就变成了早期大肠癌;肿瘤细胞继续在肠壁内由里向外生长,然后侵犯肠壁外的组织,还可以沿着淋巴管和血管向远处转移,这就形成了中晚期大肠癌。

医院的科学家们还阐述了参与大肠息肉癌变过程的基因。他们认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基因突变或其他化学修饰的结果。基因突变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或促癌基因的激活,进而导致大肠息肉癌变。APC、K-ras、Bat-26和P53等基因参与了大肠息肉发生癌变这一过程。早期的腺瘤性息肉发展成为晚期的腺瘤性息肉预计需要约2-5年。同样,晚期的腺瘤估计需要约2-5年才能发展成为早期大肠癌。

切除大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之所以引起咱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结肠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多数是在大肠息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成肠癌。一般认为炎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最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而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可能。

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需要活检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确诊,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三种方法排查结直肠癌

?结肠镜检查

软管末端有一个摄像头,从肛门穿过,整个大肠和远端小肠出现在清晰的视野范围内。

?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

与结肠镜检查一致,大肠部分可见,可能需要注射更少镇静剂。

?大便隐血试验(FOBT)

通过试纸等化学方法检测血液情况,检查癌细胞或息肉细胞内有无变异的DNA。

近几年来,有报告显示结肠癌阳性家族者,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建议在体检时做胃肠镜,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都要定时检查,有家族遗传史的年龄要提前到20岁就要每年做检查。

部分文章内容源自:春雨医生

「推荐阅读」

高血压的10大用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优秀学子不愿意学医的三大原因,戳中你了吗?

体检抽血出现大片淤青?嘉医生教你巧妙应对!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閲屾不鐤楁渶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61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