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我们

他从事消化内镜和胰腺病研究37年;他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胶囊内镜和国际首台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他创建了急性胰腺炎救治和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新体系……他经常教诲学生:“作为一名医师,必须要敬业,而所谓敬业,正如繁体字的‘業’,是把事业捧在头顶。”“这颗神奇的‘胶囊’竟把胃肠道展现得一清二楚”

年11月18日,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畔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余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期间,大会公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内镜在余家单位、30余万例体检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国内30多位专家共同发布《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专家共识》。

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消化病学家马歇尔教授和英国胶囊内镜学会主席麦克阿林顿教授专程来我国观摩磁控胶囊胃镜操作。日本消化内镜学会在其官方杂志上重点推荐该发明,并评价“磁控胶囊胃镜与常规胃镜诊断率高度一致,安全舒适,可作为胃病筛查的重要工具”。

就在前不久,76岁的患者张奶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穿上了一件特制的腰带,吞服了一颗“胶囊”后躺上检查床。张奶奶说:“我从手里的平板电脑上看到,这颗神奇的‘胶囊’竟然把自己的胃肠道展现得一清二楚。”李兆申一边操纵遥控手柄,一边对她解释:“您看,胃里有个良性的息肉,十二指肠没什么问题……”

其实,这是年李兆申和几位年轻骨干在一起讨论时,产生的奇思妙想。历时14年,先是升级第一代胶囊内镜,在年再次开始自主研发。磁场精确控制、自动巡航、实时定位、纳米涂膜高清成像,终于在年,磁控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通过严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检验,这一系统于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胶囊胃镜,真正实现了胃病的无创无痛检查。年,李兆申团队进一步引入远程阅片、人工智能技术,将“小胶囊”融入“大智慧”,几分钟内便可处理近10万张内镜图片,病变识别准确率高于95%,显著提高诊断率。

如今,“谈内镜色变”已成历史。磁控胶囊内镜入选“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李兆申说:“十几年前,中国在消化内镜领域是跟在欧美、日韩后面追着跑;5年前,中国与国外比可以说是齐头并进;而今天,中国在有些领域已经领先了:在胆胰的内镜诊疗、早期胃肠癌的诊断治疗方面,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经常可以听到‘中国好声音’。”

“认准了目标就执着地追求”

李兆申出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里,家里祖祖辈辈几乎都是农民。年,高中还未毕业的他选择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兵。两年多以后,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他被推荐到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读书,成为我国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李兆申被分配到第二医院。“填志愿时,我认为自己个子高、身体好,就想去外科抢救病人、值夜班,可是,医院却把我分到了消化内科。”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许国铭教授曾这样评价他:“李兆申是块料,做事很有责任感,认准了目标就执着地追求。”

李兆申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胃黏膜血流量检测与胃肠疾病关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由于当时做胃黏膜的血流测定,既没有现成的仪器,也没有现成测定血流量的方法,只能靠手工测定,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后来,他通过多方打听,听说天津南开大学有光纤测定仪,第二天就背上军用书包,带了几个馒头,登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为了赶时间,他到南开后顾不上休息,扛着仪器就往回赶。由于过度劳累,加上长时间用一种姿势扛仪器,回来后,他患了严重的气胸,医院。可还没等完全康复,他又钻进了实验室。”许国铭教授心疼地说。

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李兆申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内镜下检测胃黏膜血流量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他的科研论文也获得第一届国际胃酸泵学术大会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并被中华医学会推荐参加了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

年,医院新胃镜室刚成立不久,在一次工作中,李兆申发现胃镜消毒存在很大缺陷,容易残留细菌发生交叉感染。为此,他向科室领导提出改进消毒设施的建议,得到了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后来,李兆申和同事一起进行研究设计,很快在国内首创了三槽流水式胃镜流消槽,彻底解决了原有缺陷。这一设计还被推广到全国,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李兆申还先后准确测定出中国人食管内24小时pH值正常标准,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他在国内首次用综合法制成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为研制治疗萎缩性胃炎新药获得国家正式批号奠定了基础。年,李兆申在完成对我国胃食管反流病调查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真实反映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类型的动物模型,揭示了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年,李兆申担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后,又积极巩固消化内镜诊断介入治疗优势,和同行们一道瞄准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发展前沿大胆创新。在导师许国铭教授的带领下,他在国内首先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消化内镜治疗学。医院消化内科在他的带领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室,一跃成为中国顶尖的消化科。

“做一名医师,兴趣第一,厚德为重,做人为先”

李兆申的学生廖专目前已成长为消化内科副主任,同时也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银蛇奖”的获得者。他回忆说:“年我从湖南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年正式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怀着对消化内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李兆申主任的崇敬,我战战兢兢地敲响了李主任办公室的门:‘我是98七年制的学员廖专,我想选消化内科作为我的专业,能不能请您做我的导师?’尽管老师当时正在处理科室事务,而且还有很多等待汇报的人在排队,但他却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请坐,非常欢迎你!’那天,老师居然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告诉我:‘做一名医师,做一番事业,兴趣第一,厚德为重,做人为先。’从那天开始,老师的教诲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这些年来,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悉心栽培,关怀备至,始终用他的人格魅力和事业情怀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对留在科室和身边的学生,老师会分析其个性特长,安排最合适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廖专说,“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还非常关心每一个到外单位工作的学生的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每年我科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全国各地的学生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前来参会。医院内镜中心的一面墙上,有世界消化内镜学会的主席、香港中华医学会的会长曹世植先生送的一块匾额,其中一句话为‘内镜之黄埔’,实至名归!”

廖专做住院医师期间,曾跟随李兆申出门诊3年。他发现,李兆申日常事务非常繁忙,可专家门诊却不限号,每次都要看到中午一点多。满心疑惑的他后来才慢慢明白,老师是心疼患者排队挂号不容易,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一些素未谋面的患者,请李兆申帮忙做胃镜,甚至要求他亲手做手术,李兆申都会尽可能地答应。他常把患者的经济负担放在心上,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药、最便宜的器械,并教导学生:“你们如果想赚钱发财,就不要做医生,去公司可以赚很多钱。医生,古人称为‘大夫’,是一种崇高的尊称,我们不可以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最近20多年,他带领全国内镜同道,一直致力于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内镜的原始创新水平,打破国外医疗器械公司的垄断,让我国患者用上物美价廉的产品。“李老师还经常让我们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开展科研,针对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且病死率高的现状,提倡舒适化内镜体检的概念,倡导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

“早发现一例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李兆申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国内镜医师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他经常教诲学生,作为一名医师,必须要敬业,而所谓敬业,正如繁体字的“業”,是把事业捧在头顶。即使在一些已经领先的领域,也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因为,学术是永无止境的!

“瞄准国家重大临床需求,开展医疗攻关和临床科研”

如今,医院消化内科已形成了3个梯队:40岁~50岁的优秀中年“中坚”梯队,35岁~40岁的优秀中青年“冲锋”梯队,30岁~35岁的优秀青年“夯基”梯队。每一个梯队都有3人~5人的储备,个个能独当一面。邹多武教授,是内镜和胃食管反流病学专家;金震东教授,是国内超声介入领域的著名专家;杜奕奇教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上独树一帜……

消化内科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邹多武教授告诉记者:“李院士担任全国消化内镜学会主委和内镜医师协会会长,常能以广阔的胸怀,包容不同学术思想和技术流派,团结全国的同道,齐心协力将我国消化内镜队伍和事业推向全世界。他从不打压排挤同道,有机会就为大家提供展示舞台。在他的领导下,学科发展迅猛,中国原创的技术和中国制造的内镜,已经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谈到李兆申的学科建设之道,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常委杜奕奇教授说:“李主任一直强调,长海消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必须要瞄准国家重大临床需求,开展医疗攻关和临床科研。”

年,李兆申针对我国重症胰腺炎发病率快速上升、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在国内率先建立胰腺炎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了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当时由于医生护士少,工作量特别大,加上业务不熟悉,大家都很累,有的年轻医生还哭着跑去找他诉苦。李兆申几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医生经验不足,他就带着他们走出去学习,并邀请外院专家前来查房讲课;护士不够,他就上下协调要来几个;医护人员重症监护业务不熟,他就带着去外科重症监护室轮流学习。经过近20年的努力,长海消化建立了“器官维护-肠内营养-微创介入”的重症胰腺炎治疗新模式,累计救治余例,成功率由80%提高至94%以上,费用由15万降至8万,成为国内知名的胰腺炎救治中心。

年11月12日,对于消化内科护士小漆来说,是黑色一天。经历了持续高热折磨近1个月,又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1周,在症状刚得到控制,身体机能正在好转的时候,却被明确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不会吧!不可能吧!以后怎么办?……无数个问题出现在小漆的脑海里,令她痛苦不已。得到消息的李兆申带着科室支委们来到病房,用亲切坚定的语气告诉她:“你要好好养病,不要多想,相信医生,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的。消化科是你坚强的后盾!”当医院上班时,心情又激动又忐忑,担心护理工作的辛劳会影响自己的身体。但见过李兆申后,这些顾虑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满的感动。因为李主任已经为她调整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李兆申的妻子、医院干部病房科主任拓西平教授说:“平时在家啥都不管的老李,对工作环境却布置得特别精心。科里重症监护室的窗帘比我们家的还漂亮,胃镜室装修得那么别致。他把科室看得比我们家还要重要啊!”

“作为军人,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李兆申说:“我是一名军医,平时在为上海人民、全国人民服务,一旦发生战争或突发事件,作为军人,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年夏天,湖南的洪水严重到“两层楼的房子都没顶了”。那时的李兆申已经办妥去奥地利参加世界胃肠病大会的手续,可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戴上医疗队队长的袖标,奔赴抗洪第一线。在灾区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兆申和战友们冒着高温酷暑,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巡诊,走遍了多个帐篷,为灾民治病例次,卫生宣教近1万人次。

“当时我们最怕的是传染病。卫生条件不好,我们就每天背着30多公斤的医疗器具,消毒灭菌,告诉大家怎么注意卫生。”李兆申说,“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重视给普通民众做科普。”

几年来,李兆申的科普之路遍布中国,革命老区的基层卫生室、大漠边关的新兵训练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团队完成了东南沿海战区野战内科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年前,李兆申又敏锐地将野战内科学工作重心,由东南向西北地区倾斜,分别在阿勒泰哨卡、喇拉昆仑哨卡和塔克拉玛干部队开展高寒、高原、沙漠野战内科学科研工作,重点解决这些极端恶劣环境驻军官兵内科常见疾病和特有疾病的防治难题。

李兆申还组织了10余名专家到某部与战士同吃同住一周,对战士训练情况、心理素质和常见胃肠病进行认真调查。回来后,他与学校护理系心理教研室制定了一套心理训练科目,为基层部队心理训练如何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给出了科学指导。

最近,李兆申还带领科里年轻人推出了结肠镜检查相关的。

■对话

不会做科普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记者:李老师,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李兆申:我的座右铭7个字:“做人、做事、做学问。”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要做好却不容易。在探索医学科学的生涯中,我要求自己认真践行,也要求学生努力执行。如果做人都不会做,你还会做事吗?如果做事都做不了,你还能做学问吗?如果做人、做事都做不好,做学问一定很糟糕,做医学科学研究就更危险。

记者: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还有什么愿景?

李兆申:我喜欢医生这个行当,虽然辛苦,却很幸福。要当好医生,不仅要掌握好技术,也要重视科普。习总书记曾这样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建设“健康中国”的要求来说,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向老百姓普及医学常识,能从根源上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是我未来希望更多去做的事。不会做科普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人类告别胃癌不仅是可能也是可行的?

李兆申: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宣传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多吃蔬菜和水果,并明确说明冰箱的使用程度,不吃剩菜,有效地预防了胃癌的发生。

除了预防,如果早期发现胃癌,也能很快治愈。早期胃癌治愈后生存期可达到平均寿命,甚至平均寿命以上。但是,晚期胃癌70%的患者生存期不到5年。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记者手记

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当《健康报》记者这么多年,我对上海消化界医学大咖李兆申教授不可谓不熟,只是每次“急就章”式的短暂采访都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这次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的第三天,总算有了比较宽裕的两个多小时采访时间,聆听他讲故事、谈人生、话未来。

采访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两件事:

一是他在北京参加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新晋院士座谈会和颁证仪式后,下午就赶到北京展览馆观看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当他看到由自己团队发明的“胶囊胃镜机器人”展示其中,并博得参观者惊奇与好评时,他兴奋极了。

他告诉记者:“十八大后的五年是祖国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我自己工作成绩最突出的五年、最难忘的五年。”

二是他参观完大型成就展,于晚上从北京飞回上海后,医院病房看望了两位重患,令一位患慢性胰腺炎的外地患者和一位患腹部巨大囊肿的外地患者感动不已。

第二天是星期二。他上午又把原定星期一看的门诊病人全部看完。“不但没有一个患者埋怨,反而受到患者热烈的拥戴、问好,看完最后一位患者都快下午1点了。”

李兆申说:“望着一位位患者都带着满足感离开诊室,我心里也是暖洋洋的。其实啊,医学就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李兆申告诉记者,他奉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慎言。有些事要不是记者刨根问底,他更愿意埋在心底。

李兆申小传

年11月出生,河北宁晋人。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7年,聚焦胰腺病诊治难题,建立系列新技术和新模式,显著提升我国胰腺病诊治水平;开拓消化内镜转化和技术创新,建立质控和培训新体系,推动我国消化内镜学科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兼任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胰腺病学专委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前任主委。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等课题40项,获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47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余篇,被引近0次,研究内容写入55部国际指南。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供图)

编辑:魏婉笛

校对:刘美琴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卡泊三醇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下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6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