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P2P已成往事,大清洗后的部分幸存者,以数科为代表,在摸索中前行,共同登上了“助贷模式”的列车。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互补需求,促使其发展成为Fintech的一种主流模式。

助贷模式倒并非新名词,早在十几年前就存在了,有这样一家非常“克己”的金融科技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浪中从未染指P2P,从年便开始探索助贷业务的发展。

当轻快的互联网科技与传统厚重的金融业碰撞结合时,所见所闻更多是从互联网角度来分析,而站在金融视角的维信金科,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互联网弄潮儿与金融客的分歧

先分享一个笔者曾经作为互金从业人员的小故事,那时正值野蛮生长的时期,某互联网公司也想要寻求“+金融”的转型。互联网团队流行的风气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产品方总想先赶紧上线然后再谈调试优化,但作为金融从业者来把控,所有跟资金相关的产品功能必然是要慎之又慎,不完全测试通过是肯定不能放行的。矛盾与分歧,必然伴随着行业的碰撞产生。

在调研时,维信金科CEO廖世宏举了一个互联网思维的例子:风控水平弱,但只要客户资源好,依然可以做起来,在怎样的场景可以找到优质客户资源?大学生群体大概率是优质的,这就是之前低成本、高速度发展的校园贷的打法。

像校园贷、P2P这种敏感产品,尽管有过血赚的野蛮发展时期,但站在金融业的角度去思考,公司经住了诱惑,比互联网弄潮儿更加“克己”的金融客,放弃了许多看上去很美味的毒苹果。与短暂的暴利相比,平稳且长久的远航,才是企业经营的追求。

这里有一个延伸思考:其实企业经营和股票投资,当时间周期不一致时,所追求的可能大相径庭。

我们做股票投资都是期望公司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迅速放量做大做强,在这个辉煌的时期内享受到股价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当一个完美的价值过客。但如果换位到公司经营的角度讲,只看光辉岁月那一两年的收益,而忽略了对应的风险,也许一个大浪过来,企业的船就彻底沉没了。

维信金科的战略取舍中考虑了这一点,符合市场投资口味的有不少是毒苹果,公司盲目去迎合,反而是企业经营的本末倒置。

不一样的生命周期

公司站在金融角度的谨慎前行,历史风格决定了其客户群体保有信用记录(卡卡贷),更加接近银行信用卡的客群,而过去P2P时期借钱是不上传征信记录的。有信用卡强信用记录,就相对更容易模拟用户收入,故而能把信用额度提上去。公司旗下有三家主体直联央行征信,这是相较于行业其他玩家的优势所在。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只靠信用卡的信息已经开始无效化,信贷最大的问题是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中间商可以包装各种各样的客户匹配信用卡特点来薅羊毛,没有场景赋能来判断客户质量,路就走窄了,所以“场景获客”是当前行业不约而同的战略方向。

场景获客在内卷时代其实也面临着成本攀升的问题,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故而业内在讨论时更多是强调客户的生命周期,怎样提高获客的性价比。与互联网用户传统的长生命周期有很大不同,借贷的生命周期基本只看两年。

廖总分享了一个行业感受,两年前获取的客户继续留存在平台上的(留存率)大概仅占三分之一。除非出现问题,没有人会永远借钱,借钱更多是年轻人阶段性的需求,即便是同一个客户,随着年龄变化,其所适配的目标人群模型是不同的。这是行业特点所导致的,消费信贷本身是阶段性需求,而非长期需求,这就注定了“获取新客”永不停歇。

笔者认为,未来在考量行业竞争时,风控科技是内在连接资金借贷和客户服务的底层基础,外在核心评判点将落在场景获客能力上。

不忘风险,不争朝夕

公司的经营策略非常“克己”,在谈及风险时廖总讲道,“你永远要想着那一天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局面,这是金融从业和互联网人的本质差别,脑子里永远想着这件事情。”

这样的策略帮助维信金科在互金失落的三年生存了下来,而如今行业格局和发展方向逐渐开始明朗化,助贷的同行都开始聊翻倍增长时,公司却依旧将理想速度预设在每半年增长20%。

笔者不由担心几家头部助贷企业客户的重叠问题,毕竟有借钱需求的客户群体无论通过怎样的场景筛选,总量就那么多,同行们都开始业务冲量的时候,内卷起来是不是就不带你玩了?

这种思维模式定势就要回到上文所讲的生命周期问题,借贷有其特殊性,公司认为金融行业并不存在“赢家通吃”的情况,因此并不将领先于竞品公司作为战略,而是更加注重对客户人群的精细化挖掘。

看齐头部公司并不是指业务量看齐,而是业务能力看齐,当具备核心能力时,基于借贷生命周期的特殊性,待行业明朗后再发力并不担心后发劣势。如果选择抗风险去冲业务量,利润上去的同时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公司更加倾向看清楚再往前走,“船小好调头”,是廖总分享时经常提及的策略思路。

考虑到目前的行业方向确实在往助贷模式发展,笔者也向公司表达了疑惑,究竟怎样的信号才能够让公司判断可以放手大干一场,分润业务为什么没有像同行那样快速做起来?ps:分润机制笔者曾在此前数科的调研文章《拿捏科技与金融的距离数科用风控科技打开新世界大门》有过详细的解读。

公司讲述了一个客观原因,在美股上市的同行,去年年初通过财务调整把亏损调到了年以后的资本金上,而在港股上市的维信金科财务准则不同,这导致了财务亏损的出现,在跟不了解情况的金融机构合作时,资方一定是畏惧求稳的,故而拓展速度受到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到今年已经全面恢复,公司下半年会慢慢加大分润业务,甚至可以让利一部分费率去补量,同时继续根据监管的变化来调整。

拥抱监管,未来的思考

如果说当前的行业方向还有不明朗之处,监管层其实已经给了暗示——助贷的利润空间。

表面上金融科技企业由于助贷的分润,成为金融机构降成本开刀的对象,也背上了抬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锅,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科技端的弱势无法消除,业务势必要以合作的方式展开。那么中小企业的融资、金融机构的成本和助贷企业的利润,就成为了监管考虑的平衡选择,普遍超额利润是不存在的。

公司认为利润空间未来确实还会向下压缩,但行业方向明朗化和玩家的市场淘汰,企业的利润未必会下降,可以达到“价降量升”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谁能够活着走到最后。

因特瑞斯汀小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wh/120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