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血?简单来说,凡是有血液从肛门排出都叫便血,也叫排便带血。 上厕所发现粪便上有血液,或者直接滴在便池里,或手纸上有血,就是我们常见的便血了。这种出血一般较多,肉眼可以看到。其实这只是便血的一种,即显性便血。还有一种叫隐性出血,出血量在5ml以下,由于在肠道内与粪便充分混合,不容易被发现,这时就要做粪便潜血的检查,取一点大便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红细胞,就是隐性的出血。隐性便血也好显性变血也好,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明确它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我们首先要明确便血只是一个症状或检查结果,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会导致便血,包括上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果出血位置高,大量血液经过消化道消化后可表现为暗红色或柏油样便,即所谓黑便。出血位置距肛门近通常表现为便鲜血。 临床常见的便血按出血部位分为以下三种: 1.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壶腹周围癌等)。 2.下消化道疾病:(1)小肠疾病:肠结核、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克罗恩病、小肠肿癌、小肠血管癌、憩室、溃疡、肠套叠等。(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病疾、阿米巴病疾、血吸虫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溃疡、结肠癌、结肠息肉、肠坏死等。(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和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疮、肛裂、肛瘘、直肠粘膜脱垂坏死等。(4)血管病变:血管癌、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缺血性肠炎等。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心脑血管病口服抗凝剂等。 呼吸道出血如咳血,如果误吞进胃内,也会表现出黑便或隐血。 新生儿便血大多数都是因为咽下母亲产道或者乳头破裂的血,或者是患有新生儿的自然出血症、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畸形。婴儿和幼儿便血多见于肠套叠、肠憩室、肠息肉、脱肛、肛裂等。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便血要考虑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肠息肉、肛裂、过敏性紫癜等。 针对便血,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粪便常规、粪便隐血检查、粪便培养、粪便寄生虫检查、电子肠镜检查、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直乙肠镜检查、肛门镜检查等。其中肠镜检查是排查和诊断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尤其年龄50岁、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有反复腹泻及黏液血便等相关症状的人群建议行此检查(具体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