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   吉林省长春市某单位员工闫姐,今年36岁,因患有结肠癌,至当地内镜中心行胃肠镜体检,肠镜检查中于降结肠发现一枚亚蒂息肉,直径大约1.2cm,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患者同意行手术切除,遂立即于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1年,闫姐在当地内镜中心复查肠镜,医生仔细观察后于乙状结肠再次发现一枚扁平息肉,直径大约0.3cm,医生建议活检钳除。但是闫姐有些犹豫,怕手术后又反复,想看看有没有不手术的好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闫医院的张璐教授治疗这个病效果不错,治好了许多这个病的案例,于是闫姐来院就诊,张璐教授根据闫姐病情及检查报告,决定经采用中医“细胞凋亡平衡法”进行治疗,三个月后复查息肉完全消除。在日常生活中闫姐的手术的案例比比皆是,试问,肠息肉这枚定时炸弹手术能得到了彻底拆除吗,要是延误了治疗,息肉可有癌变风险?

导医师:医院消化科主任张璐教授

  现在,由于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肠镜检查。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结、直肠息肉。在检查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发现结肠息肉。那么,结肠息肉是个什么病呢?长了结肠息肉是不是一定就会得结肠癌呢?我什么时候需要复查呢?

  结、直肠息肉泛指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肠息肉的认识不够全面,肠息肉没有得到患者的重视,忽略了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性。因此,导致耽误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息肉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肠息肉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①便血。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带蒂的低位直肠息肉因位置较低,有时会脱出肛门外,此时可能会被误诊为痔疮脱出。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J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病)。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与癌症相关

  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

  息肉的分类:

  1、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2、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3、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此时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有哪些?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建议下述高危人群及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肠息肉怎样切除呢?

  结肠镜检查是检测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最敏感、最直接有效的一项检查。简单讲,肠镜是一根细细的、柔软灵活的、带光的管子,末端有个小镜头,可以仔细检查结直肠是否存在息肉或其他异常。在检查中若发现息肉,医生应视息肉大小选择治疗方式,如果息肉比较小,建议采用中医“细胞凋亡平衡法”进行治疗,如果息肉比较大,医生一般会建议手术切除。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西医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中医建议采用“细胞凋亡平衡法”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的可能。

肠息肉切除就万事大吉了?

  有些患者认为息肉切除后已经大功告成,对定期复查肠镜就不在意了,但是,结肠息肉不能一切了事,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

  原因如下:

  ①息肉切除后结肠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②一项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

  ③弯曲的肠腔成袋状形成视野死角、肠镜检查前肠腔未清洗干净、检查时肠管的痉挛等原因,极易造成息肉漏诊。

  因此,较大结肠息肉切除后建议及时采用中医“细胞凋亡平衡法”进行巩固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介绍

张璐

  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知名中医消化病专家,现任中医消化科主任。她出身于中医世家,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医疗工作。她从八十年代起就将胃肠息肉、胆囊息肉,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肠病,便秘,肝硬化、厌食症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二十年来,她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创立了“细胞凋亡平衡疗法”治疗胃肠、胆囊息肉,“通腑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降逆安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各种胃炎、食管炎,“胃粘膜萎缩腺体逆转法”治疗萎缩性胃炎。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周六

  如果你有胃肠健康方面的问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73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