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3.html“ 导读:中医五脏中的心、肺、肝、肾,在解剖学上与西医学是一致的,唯独“脾”是另外,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脾说”和“胰说”两种观点。 ”“胰说”以《内经》为代表,《素问·太阳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医贯》称脾“其形如锋刀”,《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医纲总枢》更明确指出脾“形如犬舌,状似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这是脾为现代医学“胰腺”的论述。 “脾说”以《难经》为代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医学入门》称脾“扁似马蹄”,《古今图书集成人事典》称脾“象如复盆”。这是脾为现代医学“脾脏”的论述。 何晓晖教授认同《内经》的观点,中医的脾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而不是脾脏,其理由如下: 从解剖学分析,《内经》所说的脾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内经》中没有关于脾的形态描述,但有其解剖位置的一些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胰腺位于胸腹正中央,与《内经》脾居中央的记述完全一致。 《素问·太阳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据现代解剖所见,胰腺与胃是紧贴着的,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而相比之下脾脏与胃的位置相距较远。所以我们认为《内经》所说的脾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胰脏,而《难经》所说的脾形状“扁广”,功能“裹血”,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脾脏。 《内经》与《难经》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学派,《内经》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渊源,依从《内经》关于脾的认识更为确切。 从生理学分析,中医脾的生理功能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胰腺《内经》指出饮食入胃,“脾气散精”“脾为之行其精气”。脾主运化,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如《难经集注》所说:“裨助胃气,主化水谷。” 胰腺是人体不可缺失的重要脏器,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的双重功能,外分泌腺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内分泌腺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肽等多种激素,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在机体的营养摄取和细胞新陈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正如《脾胃论》所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如果没有胰腺,人的饮食消化和物质代谢无法完成,人体也无法得以生存。 而现代解剖学的脾脏仅是一个淋巴器官,具有“裹血”功能及与免疫相关,并不具有中医脾“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 从病理学分析,中医脾的病变与胰腺的关系最为密切脾失健运是脾的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脏腑失营、肌肉失养、清气不升、固摄无权、卫气不固等。 胰腺病变,极相似于脾失健运,如外分泌功能障碍可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已有多项实验研究表明,脾虚证胰功肽试验显著低下,尿淀粉酶含量显著降低。胰岛内分泌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近现代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 《内经》认为消渴病发病与脾的关系密切,《灵枢·本脏》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素问·奇病论》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而现代解剖学的脾脏所发生疾病与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病理变化几无关联,甚至将脾脏切除对人体健康亦无大碍。 据此正本清源,将中医学脾的解剖确定为现代医学的胰腺,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更准确地体现《内经》的原意;二是有利于更加深入认识脾主运化的本质;三是有利于中医学的国际交流,减少学术上的误会;四是有利于防止反对中医人士对中医脏腑理论的曲解。 长期以来一些反对中医人士,往往以“手术切除脾脏也能健康生存”来攻击毁谤中医“脾为后天之本”论点,如把脾的解剖定为胰腺,他们就无可乘之机了。 为了不混淆中医脾的解剖学概念,建议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命名为“副脾(vicespleen)”,编写教材时附在脾之后简要介绍。 中医藏象之脾,具有运化、生气、生血、统血、升清、主肌肉、主四肢、主涎等多项生理功能,涵盖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物质代谢系统及部分运动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诸多生理功能,与现代医学胰、胃、小肠、大肠、脾、肝、脑等多个脏器密切相关。 藏象脾是多个实质脏器多重功能的组合,是主要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水代谢的一切器官系统。 所以中医藏象之脾与现代脏器之脾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藏象之脾与脏器之胰在解剖、生理和病理上关系最为密切,但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又远非胰腺所能囊括。 本文来源《何晓晖论治脾胃病》。更多精彩文章请从原书中查阅。……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何晓晖论治脾胃病》,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作者介绍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抚州卫校毕业,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皮肤病辩证三原则 ●当专业大夫,正经科普时......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91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