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治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4791349.html来源:医学影像笔记 概述 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urondocrintumors,NET)是起源于小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类恶性或潜在恶性类肿瘤。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50-60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恶心、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病变位于空、回肠者可有肠梗阻或肠粘连表现。有类癌综合征表现者不足10%,极少数患者还可继发心脏病变。 组织病理学 WHO将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3型: I型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Ⅱ型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不典型类癌); Ⅲ型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 各型组织学上表现为由高到低分化、无明显界限的谱系组成 影像表现 病变形态:主要分3型,分别为结节或肿块型、局限性肠壁增厚型、肿块伴局部肠壁增厚型。结节或肿块型表现为局部肠腔或肠壁内息肉状结节或类圆形、椭圆形肿块影。局限性肠壁增厚型表现为肠壁节段性、环形或半环形不规则增厚,肠管僵硬,肠腔狭窄。肿块伴局部肠壁增厚型兼有上述2型的特点,表现为局部肿块伴周边肠壁增厚改变。结节或肿块型最多见。 平扫及增强表现:平扫多为与肠壁相似均匀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小片状稍低密度,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时病变强化方式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减低;也可表现为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稍增高。前者表现在病灶较小的结节或肿块型病变时非常明显。 病例1 空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增强扫描空肠内多发结节样病变明显强化(黄箭)。 病例2 67岁,女性,回肠原发性类癌。CT扫描示回肠远端腔内见结节样稍高密度,经组织学证实为类癌。 病例3 53岁,男性,多发性类癌,因反复肠梗阻就诊,增强扫描肠系膜及小肠腔内见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区,另可以见到有一处小肠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并对应病理标本图片(蓝箭)。 病例4 类癌,69岁,女性,腹痛伴间断性呕吐。小肠内见不规则富血供肿瘤(黄箭),并可见肠系膜继发性结缔组织增生(白箭),肝内见多发富血供转移瘤(蓝箭)。 病例5 50岁,男性,类癌患者。CT显示肠系膜血管被肿块包绕,肠系膜挛缩。 病例6 63岁患者,增强CT扫描发现肠系膜血管近段见软组织肿块(长黄箭),由于肿块的压迫,肠系膜血管远端压力增高(小黄箭),最后发现原发肿瘤位于小肠远端,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粗黄箭),组织学证实为类癌。 鉴别诊断 结节或肿块型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与小肠腺癌、小肠间质瘤等鉴别; 肠壁局限性增厚型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与小肠淋巴瘤及炎症性病变相鉴别。 1、十二指肠部位的腺癌:多位于壶腹周围区,大多数为息肉状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仍较明显;而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动脉期多明显强化,此征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2、空、回肠部位的腺癌:多数表现为肠壁局限性不对称性增厚,多伴有胃肠道梗阻症状,增强中度强化;而空、回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表现为肠壁或肠腔肿块,发现周边肠系膜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改变有助二者的鉴别。 3、小肠间质瘤:常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肠腔外肿块,密度多略低且不均,恶性度高者多伴中心坏死,增强扫描周边强化为主。 4、小肠淋巴瘤:病变多较广,肠壁环形增厚,肠管扩张、柔软,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至中度强化,常伴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5、小肠炎性病变:常表现为肠管壁或皱襞的增厚,增厚的肠管壁内常出现低密度层(halo征),一般肠管扩张较肠管狭窄常见,halo征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