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共字 预计阅读5分钟 从开始,国内市场监管收紧,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选择了出海,到东南亚去,而印尼成了首选之地。 这个被很多人看来比国内增长潜力更大的市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人口规模效应以及传统金融服务的不完善都与几年前的国内市场如出一辙。不过,印尼市场真的是资本新的狂欢吗?印尼市场存在的风险又有哪些?究竟是绝处逢生,还是垂死挣扎?仍需要时间考证。 01 新风口,消费金融在印尼 目前,随着国内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涌入印尼,市场开始进一步被挖掘。印尼是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数达2.6亿。显著的人口红利更是吸引了众多金融科技企业的目光。 根据IFA数据显示,印尼金融科技公司在过去两年增长了78%,32家投资方投资了印尼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披露金融科技企业投资金额达到亿印尼盾。已有26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持有OJK牌照。目前,印尼共计有约家金融科技创企。年,印尼金融科技协会AFTECH成立;迄今为止,已有位成员。 印尼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市场的强大需求。作为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的印尼,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社交媒体用户以及移动平台用户数量远超过东南亚其他国家。印尼市场智能手机占比、互联网渗透率、社交媒体渗透率、移动平台渗透率还未达到饱和状态,发展空间较大。 此外,由于文化等因素,印尼人口普遍有着超前的消费观,没有存钱的习惯,因而具备了较强的消费意识,众多的消费信贷场景体现在农业、婚礼、家装、购车及维修、度假及医疗健康等。更有甚者,某些企业在发工资以后经常会出现找不到人的情况,员工会选择去旅游或者消费,等钱花完了,再回来继续工作。 加上传统贷款渗透率极低,但贷款需求较高。大约48%的印度尼西亚成年人曾经有过贷款。但是,大部分交易都在非正式渠道上。不从银行借款的原因是:没有所需的文件,不符合贷款条件,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贷款。 数据来源:FinancialInclusionInsights 这给印尼消费金融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消费信贷在印尼称为“多用途融资”(MultipurposeFinancing,简称MF),主要受当地金融服务管理局监管,消费金融公司需持牌经营。同时,MF需要有特定的消费场景,可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但非纯现金贷,也不能用于商业投融资行为。 02 要吃印尼市场“大蛋糕”,交的学费有点贵 虽说印尼消费信贷市场空间巨大,可供消费金融公司“施展拳脚”的机会众多,但机遇背后的风险和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东南亚做消费金融,有两大难点:第一,印尼人一辈子可以由很多身份证,贷前反欺诈中很难做;第二,印尼有1万多个岛,贷后催收很难做。不过,与国内“24小时电话轰炸”、“暴力催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尼催收要文明、温和的多。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那一套风控在东南亚未必行得通,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公司必须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风控模式出来。而先入者,或许会有优势,但是也完全存在“革命果实”被后来者直接copy的情况。 更让许多中国企业头疼的是,印尼人比较“佛系”。当地人的工作效率比较低下,你和他谈人生、理想、追求,谈不下去。我们追求是赚到很多钱不上班,他们追求是不管有钱没钱回家睡觉。此外,印尼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中国企业进入印尼找的一些当地银行资深的风控人员,做审核和策略分析和线下反欺诈调查工作。但是这些人工作能力距离标准要求有很大差距。最后还不如新培养起来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培养后再上岗。这些被写出来的“白纸”比当地的行业精英要强很多。 除了存在风控等风险外,出海印尼的消费金融公司还要面对“正规军”的挑战。在当地商场或服装店,各家银行信用卡已瞄准了像衣服、鞋子这样基本的生活消费品。这又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现金贷和消费信贷企业的大量涌入,印尼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准备进入该市场的中国企业,真正要重视的是当地的政局与文化,要随时做好撤退的准备。近期马来西亚政局变动,中国百亿美元级的投资,也受到了影响。或许现在印尼有一波红利,但红利始终会过去,出海东南亚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在红利消失前建立护城河。 版权 《洞见消费金融》所有内容,均为原创、转载或者编译。转载文章,我们会注明文章作者、来源出处等。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媒体联系后台,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处理。 曝光 有任何平台投诉问题,都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