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二、常见症状的辨证施治 (一)腹痛 1.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痛应与非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痛相鉴别。 (1)腹外疾病引起的腹痛 ①胸部疾病:如肺底肺炎、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包炎。 ②其它腹外疾病:如神经根炎(多伴腰痛)、带状疱疹、小儿腹痛型癫痫(多反复发作)、低钙(腹直肌痉挛)。 (2)腹部其它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 ①泌尿系统疾病: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梗阻,腹痛剧烈发作,伴放射。尿潴留,伴尿闭。疼痛部位在左右胁下、左右少腹及小腹。 ②生殖系统疾病:痛经、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盆腔炎、输精管炎等。多伴经、带、胎、产异常或男性性功能异常。疼痛部位在小腹及左右下部少腹。 ③循环系统疾病:多血管栓塞发生缺血性腹痛。起病急而腹痛剧烈持久,多有风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病史。 2.治疗 (1)脾胃病 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表现,少数可见便秘。 ①上腹(胃脘)痛:多中焦阳明胃病,方用平胃散、三合汤或四合汤。 ②大腹痛:多中焦太阴脾病,方宜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辈。痛泻并作者(腹痛则泻,泻则痛减),宜痛泻要方。腹痛吐泻者,宜藿香正气散或燃照汤、蚕矢汤。 ③小腹及少腹痛:多下焦阳明大肠疾病,宜承气汤、木香槟榔丸辈。 (2)肝胆病 如急慢性胆囊炎、肝炎、胰腺炎,大多属大柴胡汤证。 瘀血所致腹痛(如肠粘连、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疝气、肝硬化等),痛处不移,方宜膈下逐瘀汤,痛在少腹者,宜少腹逐瘀汤。 (二)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属于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g。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1.病因病机 腹泻常因消化道分泌或渗出过多、消化吸收不良、胃肠运动过快三方面原因所致。 (1)渗出性腹泻 指胃肠粘膜炎症渗液过多造成的腹泻,以腹痛即泻,粪便有粘液或血或脓血或粪便呈酱红色为特征,抗炎及禁食治疗有效。 (2)分泌性腹泻 由胃肠分泌过多水分与电解质所致,多由肠毒素致粘膜电解质转运紊乱,或肠道肿瘤浸润释放血管活性肠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引起以水样便、无脓血,禁食无效,补液、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效为特点。 (3)髙渗性腹泻 高渗性腹泻为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如碳水化合物等,肠腔内有效渗透压髙于血浆渗透压,阻碍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所致。大便量多,粪便含未消化食物,便次不多,禁食后腹泻停止为特点。 (4)运动性腹泻 常见病因有神经性腹泻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经切除术后引起的腹泻;胃肠切除术后腹泻,如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别使幽门或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泻,大段小肠切除可致腹泻,胃结肠或小肠结肠瘘、或吻合术后可引起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类癌综合征(因5-羟色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等活性物质分泌过多引起腹泻)。盆腔炎症激惹肠道亦可致泻。 消化系统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均可造成腹泻。消化腺疾病所致的腹泻多消化不良性腹泻,消化管疾病所致的腹泻有胃源性腹泻与肠源性腹泻不同。胃源性腹泻多见于霍乱及类霍乱所致吐泻并作或食泻(食后即泻,中医所谓穿肠症,亦即“酒肉穿肠过”之意);小肠源性腹泻属泄泻范畴;大肠源性腹泻多属痢疾。 腹泻多属中焦病,亦可波及上焦、下焦。邪在中焦者,以太阴脾病为主,亦可波及阳明胃。《丹溪心法》云:“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气),或泻时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2.诊断与治疗 (1)上焦 ①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于秋冬季节,多见于半岁到两岁小儿,以水泻、呕吐、发热或伴咳嗽、清涕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有自限性,多在一周内自愈。方宜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甚效。《伤寒论》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呕者加半夏,有热加黄芩、黄连。寻常治泻方药,多无效验。 ②急性胃肠炎:以脘腹疼痛,吐泻并见为主要表现。方宜藿香正气散。 ③肺底肺炎激惹胃肠:属肺热移肠,方宜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 (2)中焦 ①饮食所伤 属消化不良性腹泻,禁食后腹泻减轻。 发酵性消化不良:摄入过多米、面、白菜等碳水化合物或肠内酵母菌、产气杆菌等发酵性细菌异常繁殖致碳水化合物酵解所致。以粥样便、粪有泡沫、色淡、气味酸臭、日行3?4次,伴腹胀、矢气为特点。 腐败性消化不良:摄入过多或质量差的蛋白质致消化不良,也可因胃酸缺乏致蛋白质消化不良,可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以大便量多而稀烂、间未消化物、色暗黑、臭如败卵为特点。 脂肪性消化不良:摄入过多脂肪.性食物或肝胆胰疾病致胆汁、胰液分泌或入肠不足,脂肪不能乳化或分解而引起以大便量多、次数不多、粪便中见脂肪泡沫为特点。 摄入过多米面者,宜保和丸重用二芽,可与烧饭、烧面为引。摄入过多或质量差的蛋白质者,宜保和丸重用山楂、鸡内金、隔山撬、苦荞头。胃酸不足者属胃泻,宜滋胃汤(验方)。摄入过多脂肪性食物,宜保和丸重用山楂,去连翘加茵陈、泽泻、麦芽。因于肝胆胰疾病者为肝(胆)泻,宜用柴胡饮子(羌活、防风、柴胡、茵陈、生姜、麦芽、郁金、泽泻、龙胆草、生山楂、神曲、甘草),宜治原发病。 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性腹泻者,属太阴脾病,宜健脾丸。 ②霍乱 属分泌性腹泻,包括胰性霍乱综合征,以及部分渗出性腹泻如嗜盐菌性肠炎、沙门氏菌性胃肠炎。应鉴别真霍乱与类霍乱。真霍乱多突然发生(无先兆)腹泻,泻下由稀便迅速转为水样便、米泔水样便,随之出现腹痛、呕吐,进而全身失水衰竭。类霍乱多见脘、腹疼痛伴恶心、呕吐,随之出现腹泻,无米泔水样便。 急进藿香正气水二支,继进王氏连朴饮,转筋者以蚕矢汤,失水者宜频饮淡盐水点姜汁一匙,二日后可加糖少许,宜严格禁食,病愈后三日内以糜粥养胃。 ③水泻 多渗出性腹泻,包括霉菌性肠炎、滴虫性肠炎。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脾虚湿胜,治宜春泽汤加木瓜、厚朴(少用通阳,3克已足,量大加重腹泻)、草果,甚者再加附子(即合《温病条辨》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 ④瘀血泻 多吸收不良性腹泻,常因小肠解剖异常(如先天性憩室病、先天性小肠狭窄、盲襟综合征、慢性特发性小肠假性梗阻等)。宜当归四逆汤加黄芪、红花。《医林改错》于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皮、五灵脂、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主治下列肾泻云:“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三五付可痊愈。”又列久泻,云:“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是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考五更泄泻,常有三因: 一为肾虚,即肾泄,宜四神丸辈。 二为肝郁,属肝泄,以五更之时,少阳当令,少阳春升之气不行,故为痛泄,宜升少阳,方用柴胡饮子加减(柴胡、生姜、陈皮、防风、茵陈、羌活、麦芽、神曲、炒白术、乌梅、肉桂、甘草)。 三为瘀血,方宜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又列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痛不移处、卧则腹坠(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积块、小儿痞块。故膈下逐瘀汤实为脾胃肝胆瘀血之良方,并云:“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若痛在小腹少腹者,可与少腹逐瘀汤(小茴、官桂、干姜、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没药、蒲黄、五灵脂)。 ⑤脾虚泻 常见于吸收不良性腹泻,常因小肠粘膜异常(如先天性肠粘膜刷缘病包括先天性氯泻、低乳糖酶症、低蔗糖酶症、低海藻糖酶症、肠激酶缺乏症及麦胶性肠病等)。方宜一气资生散(验方),脾肾两虚者合四神丸,或合《温病条辨》双补汤(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去苁蓉之滑肠,加白及涩肠。清阳不升者宜升阳止泻汤(验方),下泻上渴者可合七味白术散,最宜艾柱灸百会穴。 一气资生散: 人参10g炒白术15g云苓24g莲米20g芡实20g山药30g苡仁24g扁豆12g生二芽各15g桔梗9g生山楂30g木瓜15g大枣5枚炙甘草6g遗精或蛋白尿加鸡内金10g。 本方以散剂为佳,入汤则差。方土金水一气资生,以桔梗、山药生金,四君、扁豆、二芽、山楂、木瓜补土,莲米、芡实、山药滋水。莲米、大枣有养心之功,鸡内金有固遗之力。山楂、木瓜、炙甘草、酸甘化阴,养阴而不助湿,扁豆、苡仁、云苓,利湿而不伤阴,更佐山药、内金,开中有合;取人参、白术、云苓、山药、扁豆、苡仁色白无味,补土而生金(色白入肺),更佐山楂、二芽、鸡内金、补中有消。此方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肠炎(久泻)、肾病综合征、遗精、营养不良等甚效。 附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证治准绳》:健脾丸。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资生丸。 《温病条辨》:加味参苓白术散。 以上四方俱可参。此类方俱不可入汤。周慎斋、唐宗海谓煎去头煎,取二煎无味之功以养脾,甚为不经。诸药入煎,药中所含消化酶尽失,疗效反弱。山药、二芽、山楂亦宜生用,其理一贯。腹泻之人进汤剂,水走肠中,泻之更甚,莫如以散剂调糊,涩肠之中而兼护膜之功。慎不可加法夏、枳实、厚朴、槟榔之属破胃气,沉降之品,泻之更甚,亦不可入白芍养阴,以白芍可通便,加重腹泻。 升阳止泻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羌活9g防风12g升麻9g柴胡12g葛根15g黄芪30g苍术15?30g云苓12?30g猪苓15g泽泻12g益智仁12g陈皮12g神曲15g麦芽15g生姜6片大枣6枚炙甘草6g,可加白芷、炒白术。 护膜宜用白玉断下粥(验方)。 白玉断下粥: 山药30g白及30g乌贼骨30g汤元粉(糯米粉)为粥。 中医多属穿肠症,因于胃者,食后即泻,因于肠者,餐后一小时左右腹泻。宜少吃多餐,一日四至六餐,进软食如菜末、肉末等,忌食流质,可食八宝粥或加减断下粥(山药30g、苡仁30g、扁豆15g、芡实30g、莲米30g、汤元粉或糯米为粥),可代三餐。 对症用药:皮肤脱屑宜用苍术,肌肤感觉异常宜用乌贼骨、神曲,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贫血加大枣,出血加山楂、乌梅、仙鹤草,皮肤粗糙加神曲,抽搐加乌贼骨。宜艾柱灸百会穴。 (3)下焦 ①食积肠腑 属阳明大肠病,泻下酸腐,泻之不畅,腹胀矢气,方宜木香槟榔丸。 ②痢疾、肠风 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炎性肠病等,治参下焦篇。 3.注意事项 (1)止泻 轻者不宜,重者宜之;虚者宜之,实者(主要指食物中毒与饮食积滞)不宜。药如诃子、肉豆蔻、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仙鹤草、罂粟壳、山药、芡实、莲米、乌贼骨、白及等。方如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一气资生散(验方)、断下粥(验方)。 (2)吐下 凡食物中毒、饮食积滞欲吐不吐者,宜吐之,方梔子豉汤(栀子24g、淡豆豉24g,热服)。若下利不畅者,宜下之,方枳实导滞丸。积除则病愈,继以糜粥养胃。 (3)缓急 凡腹痛阵发者宜理气缓急,痞满者慎用(虚痞用之多致痞满更甚),药如青陈皮、香附、木香、沉香、枳壳、槟榔、小茴、乌药、芍药、甘草等,芍药甘草汤尤效。 (4)补液与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轻者可服淡盐水,无痞满者少加糖水,或点姜汁少许,或兑橙汁、橘汁少许,重者宜服口服补液盐或输液治疗。 (5)支持治疗 重者宜辅以支持治疗,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与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类)。 (6)饮食调护 宜进清淡易消化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者禁食髙糖、髙脂肪、高蛋白质类食物。禁食辛辣燥烈食物,戒烟酒。乳糖酶、蔗糖酶缺乏者,忌鲜乳、麦质、蔗糖、糊精等。饮食宜定时定量。 三、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一)腹痛 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节律性空腹痛、夜间痛。中医认为其症时腹自痛、饥痛隐隐、得食则减,属太阴脾虚(胃强脾弱),方用新加建中汤(验方)。 (二)嘈杂 又称饥嘈,饥时作嘈,得食则安。《景岳全书?嘈杂》说:“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者,多属远端幽门窦炎、幽门管炎或幽门窦溃疡、幽门管溃疡,证属下脘病,宜黄连温胆汤合化肝煎去芍药加乌贼骨、淡豆豉。饥时作嘈,得食缓解,良久复嘈者,多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宜新加建中汤(验方)。肠道寄生虫亦可引起嘈杂,症见“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属厥阴病,宜乌梅丸,并驱虫。 (三)便血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以便血为主,属远血。出血量大时,也可出现呕血,乃下行极而上。总属脾经虚寒,宜黄土汤。兼有热象者,亦可暂与加味黄连阿胶汤(验方),一二剂后仍宜黄土汤。 加味黄土汤: 灶心黄土60g(煎取汁,去滓入后药)熟附片15g炒白术15g生地30g黄芩9g浓煎,烊阿胶20g,加甘草粉6g、白及粉10g。 無門醫述宗旨: 光大创新,发扬国粹; 传道解惑,有教无类。 医乃仁术,非真不传; 团结友爱,止于至善。 無門醫述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白癜风临床专家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