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FAP的临床表现 本病最突出的临床特点为多发性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上可以将其分为三期:临床前期、腺瘤期和癌肿期。 临床前期指出现腺瘤之前的时期。当出现腺瘤时,进入腺瘤期的隐匿期,中位年龄为16.5岁;当出现肠道症状时进入腺瘤期的有症状期,中位年龄为29岁。癌肿期是指从诊断大肠癌到死亡的阶段,发生大肠癌的中位年龄为36至40岁。 1常见症状1、腹痛: 为腹部隐痛,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肠套叠时,患者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以自行复位,症状缓解,但套叠可以反复出现。 2、腹泻或便频、便稀: 腹泻为黏液性,其特征为清晨起床后排出大量无臭味的黏液,严重者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随着息肉增大、增多,症状加重,排便时或可见息肉脱出肛门口。 3、便血: 较为常见,常呈黏液血便,此时息肉往往已经恶变,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有下坠感,常误诊为内痔或慢性结肠炎。 4、消瘦、贫血、乏力: 提示息肉可能已经癌变!该病的气钡双重造影可以看到肠管有密集的小充盈缺损(如下图),边缘似花瓣状,钡排空后可见杂乱的蜂窝状改变,正常黏膜皱襞消失,肠管僵直,但肠腔多无狭窄。 图(1):气钡双重造影可见结肠多发充盈缺损 电子肠镜见大肠息肉多为黄豆大小,呈半球形或广基底(如下图),息肉密集分布的肠管难以看到正常黏膜,在小息肉之间常可见散在的大于1cm的短蒂或宽基底蒂息肉存在,呈分叶状或绒毛状,多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小息肉多无充血、水肿。 图(2):呈半球形或广基底,密集分布的结肠息肉 2肠外表现1、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 其与FAP的合并发生率为87%,其家系成员可能伴发CHRPE者为50%,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征性依据,其预测价值达%。该类眼底病变表现为视网膜深层边界清楚的扁平病变,伴有色素变化(如下图)。当双眼视网膜同时出现病变时提示出现了FAP基因的遗传。 图(3):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 (良性,边界清晰灰棕色至黑色圆形/椭圆形病变) 2、胃与十二指肠息肉: 有约50%的FAP患者伴有胃体、胃底区域的腺瘤,称为胃底腺息肉,病理上为增生性息肉,癌变的报道罕见,因此通常不需特殊处理。与胃底腺息肉不同,胃窦近幽门处息肉大多为腺瘤,属癌前病变,活检证实后应给予完整切除,以防癌变。 十二指肠息肉为腺瘤性息肉,好发于十二指肠第二或第三段,包括Vater壶腹部,可多至50余枚,直径3-5mm,腺瘤有时可以很小而难以发现,有时可很大,以致覆盖一部分十二指肠肠段。十二指肠腺瘤容易癌变,文献报道FAP患者十二指肠癌的危险为4%;如果十二指肠腺瘤严重或为高危腺瘤,其癌变率更可高达25%。因此,即便十二指肠乳头外观正常,也应定期对十二指肠乳头以及较大的或疑有癌变的十二指肠息肉进行活检。 3、肝胚胎细胞瘤: 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肿瘤,在15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十万,Giardiello等调查了JohnsHopkins息肉病登记中心的家系,认为典型的FAP和Gardner综合征均可发生肝胚细胞瘤,他们推算从出生到4岁时APC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生肝胚细胞瘤的相对危险性为3.3/0/年。 4、骨瘤: 下颌骨骨瘤可见于90%以上FAP患者,也是本病特征性的表现。 5、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多见于脑部,少数在脊髓,病理上多数为胶质母细胞瘤(如下图)。FAP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92倍。 图(4):右侧颞叶胶质母细胞瘤 六、其他特殊类型的FAP1Gardner综合征最早由Gardner和Richards报告的结肠息肉病三联征,即结肠多发息肉、多发骨瘤和皮肤软组织肿瘤。多发性骨瘤主要发生在面部和长骨,面部以上、下颌骨瘤占76%~90%(如下图)。长骨多发生良性骨瘤或外生骨疣。 图(5):右侧上颌骨骨瘤(局部) 皮肤软组织肿瘤常见的有表皮样囊肿(如下图)、纤维瘤及肉瘤、神经纤维瘤、潜毛囊肿等。面部及四肢发生多发性较大皮脂腺囊肿是本病的一个特征。肠系膜韧带样瘤是Gardner综合征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图(6):表皮样囊肿,也称作包涵囊肿,曾被误称为皮脂囊肿。 (这些病变衬着正常上皮无皮脂腺,偶尔会被感染,需要手术切除) 2伴脑髓母细胞瘤的Turcot综合征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肠息肉为特点的Turcot综合征中,大肠腺瘤数目较少,有些患者并发肝结节样增生、多发性皮肤损害包括粘膜咖啡斑、基底细胞痣和癌、皮脂溢性角化病。 Turcot综合征在遗传方式上不同于FAP,其在后代中可能消失。与FAP比较,其临床表现有其较特异的表现:(1)大肠内息肉数目较少,一般为20-枚;(2)息肉较大,一般直径多大于3cm;(3)发生癌变的时间更早,70%-%的患者可能在第二个10年或第三个10年发生癌变。 3遗传性扁平息肉综合征遗传性扁平息肉综合征和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既往被认为可能属于独立的遗传性息肉病,目前已被证实属于APC基因不同突变部位所致的FAP亚类。 (1)遗传性扁平息肉综合征(hereditaryflatadenomasyndrome)的特点为肠道息肉数目较少,息肉呈扁平状。 (2)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APC或称attenuatedformof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的特点为肠道息肉数目少、大肠癌发生晚为特点,息肉好发于近段结肠,大肠癌发病年龄较FAP晚12至15年,比散发性癌早10年,此外,上消化道的息肉反而较多。 4青少年息肉病(J-P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胃肠道上皮具有恶变倾向综合征。发病率1/000。 典型的息肉表面覆盖以正常的肠粘膜,因而外表光滑,息肉间质成分占优、有大小不一的囊腔、中心索内无平滑肌,为血管纤维组织。累及结直肠(98%)、胃(14%)和小肠(9%)的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为特征,常伴青少年息肉病家族史。10岁前儿童便血是青少年息肉病典型的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几个亚型:(1)局限于胃的家族性青少年胃息肉病;(2)局限于结肠的家族性青少年结肠息肉病;(3)广泛性家族性青少年胃肠息肉病。 5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较少见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发病率为1/。皮肤黑斑是PJS患者最显著的特征。黑斑通常位于口唇、眼鼻周围以及肛周、指(趾)等处(如下图)。至今尚没有报道显示PJS黑斑会癌变。 图(7):位于手指末端等处的黑斑 图(8):位于口唇、眼鼻周围的黑斑 胃肠道息肉通常发生于小肠,结肠、胃相对较少,镜下可见粘膜肌增生呈树枝状穿插于腺管之间,是病理诊断PJS的重要依据(PJS息肉)。患者常因小肠息肉而腹痛,严重者可发生梗阻。临床表现有血便、腹痛和贫血(约25%),有时并发肠套叠、肠梗阻。 6Cowden综合征于年首先由Lloyd和Dennis报道,并依照患者的姓氏将其命名为Cowden综合征。以后陆续发表的报道证实该综合征是以多发性错构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皮肤及口腔部位的疣状丘疹是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图)。部分患者好发恶性肿瘤,以乳房癌、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最多见。 图(9):皮肤及口腔部位的疣状丘疹 7遗传性硬纤维瘤病或称遗传性侵袭性纤维瘤病、遗传性韧带样纤维瘤。以顽固性、侵袭性局部生长为特征,多见于前腹壁、腹部手术切口处、肩胛部、小肠系膜与后腹膜,尤其多发生于术后、创伤和产后患者,肿瘤不转移,但边界不清呈浸润性、扩张性生长,局部表现为恶性,切除后易复发并压迫邻近结构与脏器,组织病理为纤维母细胞与胶质纤维增生。 患者结直肠息肉和骨瘤少见,常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结直肠癌的家族史,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 (未完,待续) 小粉亲,怎样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13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