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取穴方法: 会阴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会阴穴(下阴别)解析: 在前后阴之间,其前为前阴,后为后阴,本穴会与二阴之间,且为任、督、冲三脉之会,故名。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功用:醒神镇惊,通调二阴。 主治疾病: 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 〖配伍穴位〗配神门穴治癫狂痫;配水沟穴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穴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穴、百会穴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穴治痔疮、脱肛;配支沟穴、上巨虚穴治便秘;配中极穴治遗尿、淋症;配关元穴治遗精。 〖生理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曲骨穴 取穴方法: 曲骨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曲骨穴(尿胞穴,骨端穴,屈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解析: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 2)尿胞穴。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穴。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穴。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穴。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附注:任脉、足厥阴之会。 曲骨穴意义: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主治疾病: 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志室穴、大赫穴、关元穴、命门穴治阳痿、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穴、肾俞穴、次髎穴、阴陵泉穴、蠡沟穴治阳痿、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穴、关元穴、肾俞穴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穴、命门穴、阴交穴(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中极穴取穴方法: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中极穴(气原穴,玉泉穴,膀胱募穴,气鱼穴)解析: (1)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 (2)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3)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附注:膀胱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中极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膀胱经水湿。主治病症: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精力不济、冷感症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赫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次髎穴治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穴、气海穴、肾俞穴治遗溺不止;配大敦穴、关元穴、三阴交穴治疝气偏坠;配水分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气海穴、委阳穴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穴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穴、膻中穴、足三里穴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关元穴 取穴方法: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 关元穴(下纪穴,次门穴,三结交穴,丹田穴[道家术语],大中极穴,关原穴,中大穴,大海穴,溺水穴,大涃穴,持枢穴,五城穴,产门穴,脖秧穴,子处穴,血室穴,下肓穴,精露穴,利机穴,子户穴,胞门穴,子肠穴,肓之原穴)解析: (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穴。 (6)大海穴。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7)溺水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水困)名意与溺水同,(水困)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8)持枢穴。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9)五城穴。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10)产门穴。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1)脖胦穴。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2)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3)精露穴。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4)利机穴。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附注: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关元穴意义: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主治病症: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闭、白浊、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肾俞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症;配足三里穴、脾俞穴、公孙穴、大肠俞穴治虚劳、内急、腹痛;配三阴交穴、血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穴、大赫穴、肾俞穴、次髎穴、命门穴、三阴交穴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穴、肾俞穴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解剖位置〗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石门穴 取穴方法: 石门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石门穴(利机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门穴,端田穴)解析: 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 石门穴意义: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经气血。 主治疾病: 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闭经,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人体穴位配伍〗配阴陵泉穴、关元穴、阴交穴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遗尿;配关元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气海穴 取穴方法: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气海穴(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解析: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2J4{.y$`8o$R-S;Z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附注:肓之原穴。 气海穴意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主治病症: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等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阴交穴 Yīnjiāo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阴交穴解析 穴义: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1)阴交。阴,阴水之类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 2)少关。少,与老相对,阴也。关,关卡也。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小关名意与少关同。 3)横户。横,横向而行也。户,户门也。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本穴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传神阙穴,故名横户。 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风也。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 6)任脉冲脉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横向下行神阙穴。 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 功能作用:收引浊气。主治疾病: 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人体穴位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神阙穴 Shénquè 取穴方法: 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神阙穴(脐中,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解析: 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穴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神阙穴意义: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主治疾病: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五淋;配公孙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穴、气海穴、关元穴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穴(隔盐灸)配关元穴、气海穴(重灸)治中风脱证。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生理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水分穴 Shuǐfēn 取穴方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即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 水分穴(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解析: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 (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水分穴意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湿。主治病症: 腹泻、浮肿水肿、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腹水(腹积水)等,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天枢穴、地机穴治腹水;配内关穴治反胃呕吐;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脐痛;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浮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下脘穴 Xiàwǎn 取穴方法:下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下脘穴解析: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附注:足太阴、任脉之会。下脘穴意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主治疾病: 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巨阙穴布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解析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运行规律]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心经气血。主治疾病: 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心绞痛;配章门穴、合谷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呃逆;配足三里穴、膻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心平穴、心俞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穴、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穴治失眠健忘。 〖治法〗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建里穴 Jiànlǐ 取穴方法: 建里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建里穴解析: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 建里穴意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和胃建脾。主治疾病: 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胸中苦闷;配水分穴治肚腹浮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中脘穴 Zhōngwǎn 取穴方法: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解析: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中脘穴意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主治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胃脘痛、呃逆、翻胃、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穴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上脘穴 Shàngwǎn 取穴方法: 上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上脘穴(上管穴,胃管穴,胃脘穴,上纪穴)解析: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附注: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上脘穴意义: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主治疾病: 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意〗上脘穴、中脘穴、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穴、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穴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鸠尾穴 取穴方法: 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人体鸠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鸠尾穴(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解析 (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2)尾翳穴。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穴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 (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骭。 (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 (5)骬。胸前骨也。 (6)尾。尾,余也。,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8)骬骬穴。 (9)臆前穴。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 鸠尾穴意义: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任脉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主治疾病: 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穴治呕吐。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中庭穴取穴方法: 中庭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中庭穴解析: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中庭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 功能作用:聚集任脉气血。 主治疾病: 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俞府穴、意舍穴治呕吐。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膻中穴 取穴方法: 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 膻中穴(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解析:8U8 :T,}2E4R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膻中穴意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主治病症: 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玉堂穴 取穴方法 玉堂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玉堂穴(玉英穴)解析: 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该穴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 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玉堂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主治疾病: 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治疗胸痹。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紫宫穴 Zǐgōng 取穴方法: 紫宫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紫宫穴解析: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 紫宫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 功能作用:散热益气。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人体穴位配伍〗配玉堂穴、太溪穴治呃逆上气、心烦。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华盖穴 取穴方法: 华盖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华盖穴解析: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 华盖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户穴治胁肋疼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璇玑穴 Xuánjī 取穴方法: 璇玑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穴下1寸。璇玑穴解析: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校。 璇玑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 功能作用:生发清气。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积。 〖人体穴位配伍〗配鸠尾穴治喉痹咽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天突穴 Tiāntū 取穴方法: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玉户穴,天瞿穴)解析: (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以此得名。 (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天突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主治病症: 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定喘穴、鱼际穴治哮喘、咳嗽;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呃逆;配廉泉穴、涌泉穴治暴喑;配丰隆穴治梅核气;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肿痛;配气舍穴、合谷穴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意〗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生理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 廉泉穴 Liánquán 取穴方法: 廉泉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廉泉穴(本池穴,舌本穴,结本穴)解析: 1)廉泉。廉,廉洁、收廉之意。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本穴物质为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2)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理同廉泉名解。 3)舌本。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知本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任脉气血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头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热的作用下方能至此,如无外界之热助则任脉气血就无法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因此,任脉气血能上至头面任脉就有接续之源,故本穴名为舌本。结本名意与舌本同。 4)阴维任脉之会。任脉气血在此位处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气血为空虚之状,阴维脉的气血随之而入,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附注:阴维脉、任脉之会。 廉泉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 功能作用:收引阴液。主治疾病: 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人体穴位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承浆穴 Chéngjiāng 取穴方法: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悬浆穴,羕浆穴)解析: 1)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 2)天池。天,本穴们于天部也。池,储水之器也。天池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地部水液。理同承浆名解。悬浆名意与天池穴同,悬指本穴经水位于天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3)鬼市。鬼,与天相对,指地部经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的集散之地。理同承浆名解。 4)羕浆。羕,通漾,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荡漾之水。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羕浆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理同天池穴名解。 5)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故为足阳明任脉之会。 承浆穴意义: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任脉回流体内。 功能作用:连通体表体内。 主治疾病: 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沙的北京哪所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