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世佳

T大爷,63岁,因糖尿病调节血糖医院消化内分泌科。这本应是一次简单的调糖经历,却让T大爷胆战心惊,好在最终有惊无险。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T大爷在住院调节血糖期间,经常打嗝、感觉腹部胀气,此前,T大爷总是自己从药店购买吗丁啉,吃上药后腹胀的症状就明显好转了,也就没有在意。主管医生韩世佳劝大爷做一个胃镜检查,检查显示大爷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进一步排查腹胀原因,T大爷又做了一个肠镜检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吓一跳。

肠镜结果显示:T大爷结肠有多发的息肉,其中一个息肉大小达到了1.5cm,腔镜室医生给予取病理送检,病理结果回报让T大爷和家属又惊又怕:腺瘤样息肉伴重度非典型增生。这相当于癌前病变,说不定过几个月,这个息肉就会向恶性方向转变!

有了病理结果,T大爷迅速被安排了第二次肠镜检查,顺利地切除了这颗“眼中钉、肉中刺”,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结肠息肉,是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凡是从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均可称为息肉。结肠息肉按照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最常见)、炎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

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如果出现症状,会有腹痛、腹泻、便血等。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恶性肿瘤,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炎性息肉一般和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经过炎症治愈后可消失。

但T大爷所患的是腺瘤样息肉,对这种息肉,必须有所警惕,腺瘤样息肉,是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不平衡所引起的。如果长时间存在于我们的肠腔内,就会有恶变的可能。

检查出息肉和确定性质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需特殊处置,每隔1-2年做1次结肠镜随访即可。有明显症状的或较大的炎性息肉,仍然建议切除。但腺瘤样息肉,理论上来说应必须切除,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恶变的风险。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呢?

这就要结合息肉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了。

1.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长期饮酒,少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海鲜。特别是饮酒或进食上述食物后易出现腹泻的人群,会导致肠道粘膜出现炎性病变,促进息肉生长。

2.不仅是腹泻,长期便秘也是息肉的生长条件之一。便秘导致肠道内长期储存各种毒素,使粘膜慢性炎症改变,促进息肉的生长。

3.遗传:比如说家族性息肉病,这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也容易导致息肉的出现。

5.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患病率会逐渐增高。

6.胚胎异常:幼年息肉病大多为错构瘤,可能和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如果您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比如说以前便秘,现在经常腹泻,或以前经常腹泻,现在出现便秘)、大便形状异常,则需要警惕结肠息肉的发生,医院完善结肠镜检查。

-THEEND-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70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