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风云淡,不闻是清净,不看是自在,知足是放下。 患者宁某,男性,51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来我院求诊,门诊做电子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后壁见一宽蒂腺瘤样息肉。 白光见十二指肠球后壁宽蒂腺瘤样息肉,表面结构紊乱。 NBI示JNET分型type2A型,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L型。 取活检 活检病理报告示腺瘤性息肉 由于腺瘤小于2cm,故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拟行无痛胃镜下腺瘤EMR切除术。 于腺瘤基底部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2ml,抬举良好。 使用圈套器圈套电切除之。 创面无出血,无穿孔。 钛夹夹闭创面 标本 术后病理报告示腺瘤性息肉 文献复习: 十二指肠腺瘤多为单发,多发腺瘤很少见,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长蒂腺瘤易产生幽门梗阻,肿瘤起自十二指肠上皮组织,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发病年龄较大,部分有恶变的倾向。 一、较为常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理类型有以下几种:1、.腺瘤(adenoma)多数腺瘤呈乳头状或息肉状,突出于黏膜表面,可为单发或多发,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者。根据其病理特征又可分为:(1)管状腺瘤(tubularadenoma):此种腺瘤多为单个,呈息肉状生长,大多有蒂,易出血,基底宽者一般体积较大。组织学上主要是由增生的肠黏膜腺体组成,上皮细胞可有轻度异形性,属真性肿瘤。(2)乳头状腺瘤(papillaryadenoma)和绒毛状腺瘤(villousadenoma):由于此类瘤易于癌变,据报道21%~47%的十二指肠癌来自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的恶变,故此种腺瘤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和警惕。这种腺瘤常为单发,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隆起,基底部宽,无蒂或短蒂。组织学上见此种腺瘤表面由一层或多层柱状上皮覆盖,间质富含血管,故临床上极易出血。柱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异形性,故其恶变率大于腺瘤样息肉,不同的文献报道其恶变率在28%~50%。(3)Brunner瘤:又称息肉样错构瘤或结节样增生。肿瘤多位于黏膜下,呈息肉样突起,直径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无明显包膜。镜下可见黏膜肌层下,十二指肠腺增生,由纤维平滑肌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结构,本腺瘤除可偶见有细胞的典型增生外,很少恶变。(4)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和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均属非瘤性息肉,一般可自行消失。(5)胃肠道息肉综合征:如Gardner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等,此类病变均为多发性,可分布于全消化道,十二指肠的病变可发生恶变。腺瘤癌变率主要和其类型、大小、数目以及合并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有关,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单个腺瘤者29.7%,2~5枚者为51.7%~76.9%,6~48枚者80%会癌变。2、平滑肌瘤(leiomyoma)十二指肠平滑肌瘤起源于胚胎间叶组织,发病原因不明。平滑肌肿瘤由一组平滑肌组成,分界明显,常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直径小的不到1cm,大者可超过10cm达20cm左右。肿瘤生长方式有多种,可突入肠腔,也可在肠壁或向肠腔外生长。一般质地较韧,有时可发生变性。平滑肌瘤表面黏膜有丰富的血管,故可因糜烂、溃疡而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若良性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发生细胞核有丝分裂异常活跃时,则表明有恶变,其恶变率为15%~20%。医院统计,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居多,中年人发病为多见,平均年龄为56.6岁。3、.类癌(carcinoid)及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tumor)广义的类癌包括许多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类癌起源于肠嗜铬细胞(ECL),这些细胞属于一族具有共同生化特性的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cell,APUD细胞),是许多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共同起源,十二指肠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除胃泌素瘤以外多数无症状,肿瘤直径约1-5cm,60%为良性,较为常见的有:胃泌素瘤,生长抑素瘤,神经节细胞旁神经节细胞瘤,肿瘤主要分布在近端十二指肠,以壶腹周围最为常见,可能与局部的细胞分泌功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在卓-艾氏综合征中,70%的胃泌素瘤位于十二指肠。4、其他:较为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有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 二、十二指肠腺瘤的治疗,原则上以内镜下切除为主,内镜下EMR或者ESD切除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腺瘤的方法,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而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低与术者操作技术是否熟练以及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有密切关系,但对于怀疑有恶变的十二指肠腺瘤应及时到外科手术切除。 三、十二指肠腺瘤内镜下微创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其预后均良好,切除了腺瘤就阻断癌变风险,但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随访复查时间。 本文作者:丁堃(人在镜途),江西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胰腺病学分会委员,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ESVD)及套扎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胃镜引导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人在镜途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哪有专治白癫疯的北京中科白疯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