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生活习惯 长期饮酒与食管癌发病有关,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食管。有研究表明,吸烟量、吸烟持续时间也与食管癌有关。亚硝酸盐,例如自制的酸菜,此类物质可诱发食管癌。长期食用过热、过硬及粗糙的饮食,刺激和损伤食管黏膜,也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2.慢性炎症 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3.遗传因素 在食管癌高发区中,食管癌家族聚集的现象较为明显。 (二)病理变化 食管癌好发于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以中段最多见,其次为下段,上段最少。 1.早期癌 临床无明显症状。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未侵犯肌层。 2.中晚期癌 又称为进展期癌。此期患者多出现吞咽困难等典型临床症状。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穿透食管壁向周围组织及器官浸润。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转移部位与食管淋巴引流途径一致。 (2)血道转移:晚期可发生血道转移,常转移至肝、肺。 (四)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癌组织无明显浸润,无肿块形成,故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胸骨后疼痛、烧灼感或哽噎感,这些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肿瘤浸润黏膜引起的。中晚期由于肿瘤不断浸润生长,使管壁狭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甚至不能进食,最终导致恶病质使全身衰竭而死亡。 二、胃癌 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如日本、中国的某些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美国和西欧4~6倍。 2.亚硝基类化合物 动物实验证明,用亚硝基胍类化合物饲喂大鼠、小鼠和犬等动物,均可成功诱发胃癌。 3.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 (二)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 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90%以上,10年生存率75%。 2.中晚期胃癌 指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癌组织侵袭越深,预后越差。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向胃壁各层浸润,当穿透浆膜后,癌组织可向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广泛蔓延生长,例如向肝脏和大网膜等部位浸润蔓延。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 为其主要转移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进一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晚期可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2)血道转移 多发生于胃癌的晚期,常经门静脉转移至肝。 (3)种植性转移 胃癌特别是胃黏液癌,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表面时可脱落至腹腔,种植于腹腔及盆腔器官的浆膜上。常可在双侧卵巢形成转移性黏液癌。 (四)胃癌的组织发生 1.胃癌的细胞来源 胃癌主要发生自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组织干细胞,癌变常由此部位开始。 2.肠上皮化生与癌变 学者们观察到结肠型不完全化生过渡到肠型胃癌的现象。 3.异型增生与癌变 癌旁黏膜常见重度异型增生现象,有的与癌变呈移行关系。 三、大肠癌 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临床上患者常有贫血、消瘦、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腹痛、腹块或肠梗阻等表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饮食习惯 高营养而少纤维的饮食与本病发生有关。这可能因为高营养而少消化残渣饮食不利于有规律的排便,延长了肠黏膜与食物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2.遗传因素 基于分子遗传学改变,结直肠癌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3.某些伴有肠黏膜增生的慢性肠疾病 例如肠息肉状腺瘤等由于黏膜上皮过度增生而发展为癌。 (二)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50%),其余依次为乙状结肠(20%)、盲肠及升结肠(16%)、横结肠(8%)、降结肠(6%)。 肉眼观,大体形态分以下四型: 1.隆起型 肿瘤呈息肉状或盘状向肠腔突出,可伴表浅溃疡,多为分化较高的腺癌。 2.溃疡型 肿瘤表面形成较深溃疡或呈火山口状,本型较多见。 3.浸润型 癌组织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导致局部肠壁增厚、变硬,若同时伴有肿瘤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多,则使局部肠管周径明显缩小,形成环状狭窄。 4.胶样型 肿瘤表面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此型肿瘤预后较差。 (三)分期与预后 大肠肿瘤组织只有侵犯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才称为癌。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称为癌,而称为上皮内瘤变。对大肠而言,黏膜内癌(未突破黏膜肌层)5年存活率高达%。然而肿瘤细胞一旦浸润到黏膜下层,5年存活率明显下降。 (四)扩散 1.直接蔓延 当癌组织浸润肌层达浆膜层后,可直接蔓延至邻近器官。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 癌组织未穿透肠壁肌层时,较少发生淋巴道转移。一旦穿透肌层,则转移率明显增加。一般先转移至癌所在部位的局部淋巴结,再沿淋巴引流方向到达远隔淋巴结,偶尔可侵入胸导管而达锁骨上淋巴结。 (2)血道转移 晚期癌细胞可沿血道转移至肝,甚至更远的器官,例如肺和脑等。 (3)种植性转移 癌组织穿破肠壁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播散到腹腔内形成种植性转移。 四、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发生于肝细胞,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在我国发生率较高,多在中年后发病,男多于女。此癌发病隐匿,早期可无临床症状,故临床发现时多为晚期,死亡率较高。 1.病因 (1)肝炎病毒 HBV和HCV与肝癌关系密切,学者们已发现,肝癌患者常见有HBV基因整合到肝癌细胞基因组内。 (2)肝硬化 我国肝癌常合并肝硬化,尤其是HBV引起的肝硬化。据统计,一般需经7年左右肝硬化可发展为肝癌。 (3)酒精 肝癌的致癌因子,间接经由肝硬化,而后修补过程产生肝癌。 (4)真菌及其毒素 黄曲霉菌等可引起实验性肝癌,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与肝细胞肝癌的密切关系已被高度重视。 2.病理变化 (1)小肝癌型 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小肝癌多呈球形,界清,切面均匀一致,出血及坏死少见。大多数病例属于早期肝癌。 (2)结节型 最常见,通常合并有肝硬化。癌结节可为单个或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3)弥漫型 癌组织弥散于肝内,结节不明显,常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形态上与肝硬化易混淆。此型较少见,仅占1%左右。 (4)巨块型 肿瘤体积巨大,直径多10cm,圆形,右叶多见。切面中心部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围常有多少不一的卫星状癌结节。本型不合并或仅合并轻度肝硬化。 镜下,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差异较大。分化高者癌细胞类似于肝细胞,分泌胆汁,癌细胞排列呈巢状,血管多,间质少。分化低者异型性明显。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除了巨块型外,常并发肝硬化。 3.扩散 癌组织先在肝内直接蔓延,易在肝内沿门静脉分支播散、转移,使肝内出现多处转移结节。肝外转移通过淋巴道,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晚期通过肝静脉转移至肺、肾上腺、脑及肾等处。侵入肝表面的癌细胞脱落后可形成种植性转移。 (二)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占原发性肝癌的10%以下。此型与肝硬化和HBV或HCV感染无关,目前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胆管内寄生虫或接触胆管造影剂有关。肉眼,多为单个肿块,含丰富纤维结缔组织,色苍白。镜下,癌细胞呈腺管状排列,可分泌黏液,癌组织间质较多。易发生肝外转移,常见部位为肺、骨、脑等。 (三)混合细胞型肝癌 含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成分,极少见。 五、胰腺癌 胰腺癌为较少见的消化系统癌。 (一)病理变化 胰腺癌发生于胰腺的头(60%)、体(15%)、尾部(5%)或累及整个胰腺。肉眼,肿块大小和形态不一,肿瘤呈硬性结节突出于胰腺表面,或瘤结节埋藏于胰腺内,不进行深部取材难以确诊。癌周组织常见硬化,使全腺变硬,甚至剖腹探查时都很难与慢性胰腺炎相鉴别。镜下,常见组织学类型有导管腺癌(占病例85%以上)、囊腺癌、黏液癌及实性癌。 (二)扩散及转移 胰头癌早期可直接蔓延至邻近组织和器官,如胆管、十二指肠。稍后转移至胰头旁及胆总管旁淋巴结。经门静脉肝内转移最为常见,尤以体尾部癌为甚,进而侵入腹腔神经丛周淋巴间隙,远处转移至肺和骨等。体尾部癌常伴有多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三)临床病理联系 胰头癌的主要症状为无痛性黄疸。体尾部癌的主要症状是深部刺痛(癌侵入腹腔神经丛)、腹水(癌侵入门静脉)、脾大(癌压迫脾静脉)、贫血、呕血及便秘等症状,但常无黄疸。如不能早期确诊,预后不佳,多在1年内死亡。 六、胆道肿瘤 (一)肝外胆管癌 病变特点以胆总管和肝管、胆囊管汇合处多见。肉眼,息肉状、结节状或胆管壁深部浸润的硬化状。镜下,绝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腺鳞癌或鳞癌。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以梗阻性黄疸、腹痛和包块等为主。 (二)胆囊癌 病变特点,多发生于胆囊底部和颈部。肉眼,囊壁增厚、变硬,灰白色,也可呈息肉状生长,基底部较宽。镜下,大多数为腺癌,部分为腺鳞癌或鳞癌。临床表现,女性及老年人多发。因不易早期发现,预后较差。发生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等有关。 七、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好发年龄为50岁以上,儿童罕见。病变特点,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小肠,少数可发生于大肠与食管及胃肠道以外。表现为圆形肿物,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可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其侵袭性行为的危险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发生部位相关。镜下,70%的胃肠道间质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92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