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90.html 根据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也就是说,不到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它又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长”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的细菌,最喜欢胃的幽门、胃窦部位。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细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可在水源中定植,最后被人体摄入)。 口—口传播(细菌可定植于口腔、唾液中,可通过接吻、口对口喂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胃—口传播(通过接触有H.p感染的呕吐物,是儿童典型的传播途径)。 胃—胃传播(细菌可能通过胃镜、胃管等器械,牙科器械等医源性传播) 易感人群儿童:H.P感染随年龄而上升、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明显低于学龄儿童。 成人:社会地位地下以及经济水平落后地区人群;与不良卫生习惯、家庭密切接触有关。 当然,一个人是否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也跟自身体质有关。比如每天一起生活的家人,可能有的感染了,有的却没事。 感染Hp,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少部分人会表现出较轻症状,如腹胀、上腹隐痛、恶心、口臭等,较严重的可能出现一些胃部炎症。 能引发多种胃病的致癌物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除了胃癌,幽门螺杆菌还能引起多种胃病。 胃炎 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有胃炎,主要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其中,1%会转变为胃癌。 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溃疡 Hp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肿瘤 约1%的Hp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检查幽门螺杆菌的办法如今,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重视程度已大幅提高,很多单位也将13C或14C呼气试验加入员工体检项目,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何治疗?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引发胃炎,并且有癌变风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治疗。下面这几个问题帮你弄明白,是否需要根治。 Q:没症状要治疗吗? A:14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人,若感染Hp但没症状,通常不推荐治疗,以免影响胃肠道微生物或增大胃食管反流风险。 但若检查发现已有溃疡或较严重胃部炎症,建议治疗,并综合考虑身体状况。 Q:治疗能不能做到根除? A:采用目前推荐的四联方案,治疗10~14天,Hp有效根除率可达到80%~90%。即便初次治疗失败,也可通过换药进行补救,获得根除机会。 Q:会不会复发感染? A:治疗后有可能再次感染,但几率不高。数据显示,治疗后每年约5%的患者再感染,随着相隔时间的增长,再感染几率也会有所提高。若复发感染,及时规范治疗即可。 Q:哪些人需要治疗? A:发现Hp呈阳性,且有消化性溃疡,或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人,强烈推荐治疗。 而有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胃癌术后的人,一旦发现推荐治疗。 预防幽门螺杆菌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Hp,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同时用下面这些行动,保护好家人和朋友。 1 吃饭要分餐 分餐、用公勺、不相互夹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外出就餐,尽量分餐,多用公筷,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有条件的家庭,每人可以有自己专属的筷子,减少感染风险。 如果家里已有人感染Hp,须进行分餐,以防感染。 如果家里有孩子,最好不要用嘴喂孩子。 2 学会洗筷子 幽门螺杆菌能附着在用过的碗筷上,特别是使用较久、已有沟壑划痕的竹木筷子。 餐具使用后必须尽快清洗彻底,过一段时间,可用开水煮一煮筷子,能达到很好的杀菌效果。 清洗后,将筷子头向上,放在筷子笼中,自然风干,不要用抹布擦拭。 竹木筷使用半年或一年后最好更换。 3 吃得干净一点 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4 少吃刺激食物 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饮食要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等,可避免发生胃病。 小编要提醒的是,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即使根除了,也不代表以后一定不会得胃癌。想预防胃癌,一定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腌制、熏制食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110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