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其主要症状就是中上腹疼痛。

除此之外,还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进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

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特点

1.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装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有何区别?

1.发生疼痛的时间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约在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故叫“空腹痛”。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又叫“夜间痛”。

胃溃疡疼痛规律为进食-疼痛-舒适。多发生于餐后30min~2h,经1~2h的胃排空后疼痛自行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

2.发生疼痛的部位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脐上方偏右;

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

3.发病人群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以青壮年多见

胃溃疡则以中老年人多见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4.发病季节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秋末冬初;

而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

5.愈后不同

少数胃溃疡病人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需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注意事项

1.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心理-社会因素对发病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都很重要。

2.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

3.饮食上要注意:

①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

②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③平时饮食注意营养,无需规定特殊食谱;

④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

⑤饮食不过饱,以防止胃窦部的过度扩张而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⑥当急性活动期,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浓汤和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少吃多餐、少渣饮食为宜,每天进餐4~5次即可,症状得到控制后应恢复到平时的一日3餐。

4.避免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水杨酸盐、激素类、阿司匹林等;

5.遵医嘱使用保护胃粘膜制剂、制酸药、促进胃动力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等。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

1.生活规律,注意休息,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长期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劳累状态,可引起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使胃酸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则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而缺血,胃动力减弱。

2.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吸烟、酗酒可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血管收缩使黏膜血流量减少,同时还可降低前列腺素和胰腺碳酸氢盐的生成,机体调节失调、平衡紊乱和免疫力降低。

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溃疡病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旋杆菌能释放蛋白酶破坏胃壁的粘液屏障,并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损伤胃粘膜,导致充血、水肿、渗出、糜烂,如有感染,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复查。

幽门螺旋杆菌有在人群中蔓延和反复感染的本事。所以,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引起传染。

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长按上图







































治疗白驳风是哪家
怎样治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71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