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韦先生是一名货车司机,经常长时间驾车,饮食生活无规律。为了减压,闲暇之余常和朋友聚一起吃夜宵,尤其喜欢吃烧烤,喝啤酒。据了解,韦先生曾出现过几次便血,开始以为只是痔疮发作,并没有重视,医院就诊为时已晚,最后不幸确诊为“大肠癌”晚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广西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主任庞黎明教授在近日召开的年中国—东盟胃肠肛门外科学术峰会上向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低粗粮等结构性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常见病因 庞黎明教授指出,导致罹患大肠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因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现代人常是无肉不欢,相对来说,蔬菜水果就摄入较少,导致体内膳食纤维减少。膳食纤维能增强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一旦缺乏,就容易出现便秘,便秘会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对肠道造成伤害。有研究显示,经常吃红肉(如猪、牛、羊肉)的人,体内亚硝酸盐的水平会比较高,这种物质也是强致癌物。 2.久坐不动。从大肠癌的发病人群中可以看出,经常坐办公室、活动较少的人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这些人群其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不畅,可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 3.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那么家族中其他成员患上大肠癌这种疾病的概率是会比普通人高出很多的。 4.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也就是长在结肠的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具有高度恶变倾向,易引发结肠、直肠和十二指肠肿瘤。 5.慢性炎症的刺激。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是高于正常人群的五到十倍,由于肠道一直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非常容易导致大肠癌。 早期征兆 庞黎明教授提醒广大民众,出现以下症状时,医院胃肠肛门外科进行检查。 1.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每天大便3~4次,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如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 2.便血。这是大肠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贻误了确诊时机。 3.腹痛。部分病人以不确定位置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有些病人仅感到腹部不适或腹胀。4.贫血。中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癌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至晚期肿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庞黎明教授指出,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蒸、煮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戒烟限酒,按时作息。 2.每周坚持适当运动。腹型肥胖、体力活动过少都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久坐不动的人最好每小时起身活动一会儿,定时改变坐姿。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促进肠蠕动,缩短有害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慢跑、快走、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积极防治肠道疾病。如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更应及早处理。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高危人群定期检查。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主要方法。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建议40岁以上男性、35岁以上女性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一般人群每2~3年做一次即可。目前较多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检、肠镜检查、粪便基因检测等。 作者:陆彬彬通讯员廖怡津 编辑:彭海波曾旻 “南方名医”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白癜医院白癜风公益亲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