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成为最重要的始动因素,同时Hp感染目前也已经公认为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到胃癌的进程一般为10-20年,只要引起足够重视,完全有足够的时间预防胃癌的发生。

积极进行Hp检测,是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胃癌的筛查手段很多,目前主要胃镜、钡餐、肿瘤标志物等,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胃癌的初筛指标--胃蛋白酶原

那么什么是胃蛋白酶原呢?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的多肽。最适PH=2,进入小肠,活性丧失)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状态和功能,被认为是“血清学上的胃镜检测”,还可以避免X-射线对人体的侵害和胃镜的不便。胃蛋白酶原监测被认为是优于内镜的一种无创、简单有效、费用低廉、可反复性监测的早癌筛查手段。目前胃蛋白酶原已经成为监测胃相关疾病的重要指标

产生PG的细胞的分布

Pepsinogen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所分泌

Pepsinogen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Brunner腺所分泌,虽然PGII的浓度相对较低,但其分泌区域比PGI大

十二指肠Brunner腺系由Brunner(布伦纳)于年提出[1],指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复管泡状黏液腺,由胚胎期固有层肠腺延伸至黏膜下层分化形成。

胃蛋白酶原的生物学功能

随着胃病的发展,血清中PGI先升高再降低、PGII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如图),这样PGI、PGII、PGI/PGII比值的异常会提示不同的胃病,所以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

胃蛋白酶原的优势

1.定量准确,高灵敏度,少假阴性,成本低

2.检查简单易行,可在短时间内出检测结果。

3.胃癌普查初筛指标,发现率高,早期占90%。

4.可了解胃粘膜萎缩程度,“血清学活检”。

5.非侵入无痛苦,适用人群广泛。

总之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作为萎缩性胃炎的高敏感性指标,可将胃癌的高危人群筛选出来,可有效反映胃癌整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其作为胃癌的早筛指标将获得大力的推广。同时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血清检测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判定指标,术后胃切除复发的判定指标

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1、胃癌早期筛查

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断标准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哪些人群需要检测胃蛋白酶原

1、40岁以上人群,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4、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总结

一、胃蛋白酶原I、II是胃癌筛查的良好指标。

二、看结果首先看PRG比值,再看PGI绝对值。

三、参考范围为:PGI<70且PGI/PGII<3作为筛查胃底腺粘膜萎缩性疾病的指标。

四、PG阳性(PGI70ng/ml、PGR7)者,通过胃镜精查。

五:本院开单申请:①胃蛋白酶原Ⅰ②胃蛋白酶原Ⅱ

六:出具检验报告时间:两个小时(如遇特殊情况,报告顺延,请谅解,谢谢配合)

七:标本类型:血清或血浆(红头管

绿头管)2~3ml

通过小编为大家做的总结展示,相信您一定对于胃癌的筛查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小编推荐您除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wh/12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