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i-Dorfman病内异常的组织细胞具有特征性免疫标记为S+,cyclinD1+。 -婴儿脐肉芽肿。脐肠系膜(卵黄)管残余,外生(突出皮肤以上)肠成分,含胃幽门型腺体和深部胰腺实质。 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相连,脐带根部和胎儿腹部正中连接处称为脐。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体内的血管相连接,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以及卵黄管(vitellineduct)(与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allantoicduct)(与胎儿的膀胱连接)等结构。正常情况下,卵黄管等结构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脐。脐茸正是卵黄管闭塞后,其远端的粘膜(肠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儿脐部出现的息肉样增生物,可有少量分泌物,但无瘘孔或窦道。如粘膜受摩擦或损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脐肉芽肿(umbilicalgranuloma)与卵黄管无关,主要因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并非肠粘膜组织,直径约0.2-0.5cm,表面湿润,少量粘液性或带脓血性分泌物,经久不愈。如护理不当,可继发脐周化脓性炎症。 -中指(指关节)皮肤切除术。 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AcquiredDigitalFibrokeratomaADF)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纤维组织良性肿瘤,原因至今未明。据报道好发于40岁左右成年男性。皮损主要表现为单发、柱状或圆顶状质地硬伴角化的增生物,基底可以有蒂,表面有不同程度角化过度。直径一般1cm。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近年文献报道的ADF多发生于指、趾、甲周、足跟、足背,但发生于肢端外少有报道。临床诊断中ADF易于误诊,需与甲周纤维瘤、皮肤纤维瘤、寻常疣、多指(趾)症鉴别。 病理均表现为:表面上皮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呈分枝状。瘤体中心在组织病理学上存在3种类型:1型瘤体的真皮由增厚致密、交织成束状的胶原纤维组成,方向大都与瘤体的纵轴一致,瘤体内常见大量毛细血管,不等量的纤维母细胞,弹力纤维纤细。2型少见,真皮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弹力纤维显著减少。3型最少见,真皮水肿,细胞成分和弹力纤维稀少。ADF可选择激光、电烧灼和手术治疗。 -B细胞亚型的形态。这些插图和组织学图像描述了B细胞淋巴瘤常见细胞类型的主要细胞学特征。 -一名50岁男子十二指肠息肉的活检。 诊断:十二指肠胃小凹型腺瘤。 特点:是非常罕见的病变,约2.7%的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胃表型,肿瘤平均直径9.7mm(范围8~20mm)。这些病变均为息肉样病变,组织学表现为管状绒毛结构,高柱状上皮,类似小凹型胃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免疫组织化学上,它们由MUC5AC阳性细胞组成,罕见的MUC6阳性,肠型粘蛋白表型完全缺失如MUC2,CD10,CDX2。 -颠倒范例:并非总是缺乏表面成熟意味着原发性异型增生。 -血细胞组成的时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10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