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消化性溃疡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是 A、链球菌B、霍乱弧菌C、幽门螺杆菌D、痢疾杆菌E、大肠埃希菌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C解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在幽门螺杆菌黏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黏液颗粒耗竭,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黏着蒂和浅杯样结构(C对);链球菌主要有化脓性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主要引起的疾病有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等(A错);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是烈性传染病之一(B错);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D错);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主要引起小儿腹泻等(E错)。 2、患者,男,55岁。肛门常有瘙痒不适,少量便血。护士指导其温水坐浴的水温是 A、32~35℃B、37~39℃C、43~46℃D、45~49℃E、50~56℃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C解析:指导病人用1:高锰酸钾溶液ml坐浴,温度为43~46℃,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故选C。 3、空腹时大肠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是 A、集团蠕动B、分节运动C、紧张性收缩D、袋状往返运动E、多袋推进运动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大肠的运动形式有袋状往返运动、分节运动、多袋往返运动和集团蠕动四种。这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对结肠内容物进行搅拌和缓慢地搓揉或将肠内容物向肛门方向推进,这些运动的频率,根据人体生理情况而不同。袋状往返运动由环行肌无规律地收缩所引起,它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做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空腹时袋状往返运动最常见(D对)。集团蠕动是大肠的纵行肌和环形肌协调的连续性收缩,使大肠形成一些稳定向前的肠壁收缩波,不断将粪便推向前进(A错)。而餐后或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是分节运动、多袋推进运动、集团蠕动的频率增加。分节运动通过结肠的运动,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下一段结肠中,并继续向更远部位推进(B错)。紧张性收缩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C错)。多袋推进运动是邻近的几段结肠同时收缩,将肠内容物推移到下一段肠腔内(E错)。 4、下列关于T形管引流的作用错误的是 A、促使炎症消退B、防止胆汁性腹膜炎C、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D、减少胆汁分泌E、减轻胆总管缝合处张力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T形引流管的作用可以通过引流胆汁支撑胆道来促使炎症消退(A对);引流胆汁可以防止胆汁外漏造成胆汁性腹膜炎(B对);T形引流管可以支撑胆道,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C对);减轻胆总管缝合处张力(E对)。但T形管不能减少胆汁的分泌(D错,D为本题正确答案)。 5、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维生素KB、急性胃黏膜糜烂C、血小板减少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E、反流性食管炎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肝硬化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由于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突然大量的呕血和黑便,常导致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D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①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疾病等(A错);②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由于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嗜酒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害、促胃液素瘤等(B错);③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C错);④食管、空肠疾病:可见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等(E错)。 6、患儿7个月,腹泻,排黄绿色稀水样便2天,每日4-5次,精神状态好。为预防脱水给口服补液盐(ORS),其张力是 A、1/5张B、1/4张C、1/3张D、1/2张E、2/3张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ORS液由氯化钠2.6g,枸橼酸钠2.9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加水至ml配置而成。此口服液是1/2张溶液,钾浓度为0.15%。适用于能口服的轻、中度脱水患儿(D对)。 7、引流14天以上才能拔除的引流管 A、闭式胸膜腔引流管B、耻骨上膀胱造口管C、肾盂引流管D、胆道“T”形引流管E、腹腔引流管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胆道“T”形引流管一般术后14天后才能拔除,拔管指征为:1)全身情况好,无腹痛、发热、黄疸,胆汁颜色正常,无残余结石,絮状物并且胆汁量逐渐减少;2)夹管无不良反应;3)行胆道逆行造影证实胆道下段通畅(D对);闭式胸膜腔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可拔管,拔管指征是引流无气、液体排出,胸透肺已完全扩张,听诊呼吸音清晰(A错);耻骨上膀胱造口管7~14天试夹造口管,令病人排尿,如排尿通畅,即可拔除造口管(B错);肾盂引流管一般在术后5~7天拔除,拔除指征为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C错);腹腔引流管放置3~5天,安全引流则放至7~9天后拔除(E错)。 8、“T”形管拔除后观察大便、黄疸情况外,应注意 A、血压、脉搏B、神志C、有无恶心、呕吐D、有无腹痛、发热E、尿量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T形管拔除后病人若再次出现黄疸、腹痛、发热等,提示胆总管可能未恢复通畅,出现了胆汁外漏及腹膜炎,因此,T管拔除后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D对)。 9、患者,女,42岁。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腹痛、呕吐基本消失,开始进食时应给予 A、普食B、低脂、低蛋白流质饮食C、高脂、高蛋白流质饮食D、高脂、低蛋白流质饮食E、低脂、高蛋白饮食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B解析: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缓解后,应先从少量低脂、低糖、低蛋白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应避免刺激强、产气多、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B对)。 10、女,40岁。胆道手术后,T管引流2周,拔管前先试行夹管1~2天,夹管期间应注意观察的内容是 A、饮食、睡眠B、腹痛、发热、黄疸C、大便的颜色D、引流口有无渗液E、神志、血压和脉搏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B解析:拔管前1~2天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拔管试验中应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腹痛、发热、黄疸,以判断胆总管是否恢复通畅(B对)。 护考学习交流群 QQ进群方式护士考试交流群: 护师考试交流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白瘕风能治疗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7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