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望京博格 9月10日是教师节,望京博格借用Wind的中的一个图片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毕业之后,再也找不到标准答案…… 题目有对错,人生无答案、未来才是答案。 感谢每一位,为我打开过世界的引路人。 感谢你!” 这几天望京博格看到几个大的基金公司都开始全球招聘了,就连招聘信息都是全英文的,例如南方基金的: 如果绿巨人组合就是一个Portfolio,望京博格就是PortfolioManagr,不知道我去应聘人家要不要我这个土鳖…… 无论如何,这次望京博格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在金融行业找工作,而且是绝对真实的经历,绝对不像“职业导师”夸夸其谈: Longlongago…… 老郑找过工作,也负责过招聘工作,而且最近四五年也干了几次猎头的工作,但是没有收到猎头的钱。周围也有不少兄弟跳槽,我还专门去探访了一下并聊聊八卦,如何找工作似乎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本文就分为几个小故事跟大家讲: 一、学校、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记得当年领导让我筛选简历,告诉我一个标准: 仅看清华北大的就行了,或者海外名校的,其他不用看了 当年望京博格还是小郑,当然小郑也不是清华、北京毕业的(BIT毕业的具体如何进入券商的这个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了),听到这个标准小郑只是觉得,这TMD的不是赤裸裸的学校歧视吗? 结果打开简历文件夹一看,几千份简历光内存就占了几个G,要是仔细看一年都看不完。就按照领导的说的标准筛选一下,还剩下两三百份简历。 男同学看能力,女同学看颜值继续筛选,最后选晒出二十几个来面试(其实就招聘1-2个岗位),结果才发现简历上女同学的照片大多都是PS的,这个是真人真事。 经常有人问老郑金融工程专业好不好,我统一回答不好,这个专业教出来的同学,编程能力不如计算机,逻辑能力不如数学、物理。其实公司招人是要求能干活,但是应届毕业生通常没有工作经验,我们也就无法分辨出来你是否能干活了。如果你编程很牛逼,这个就不论什么学校了,关键是能干活! 简单总结:毕业生太多,工作太少,就算严格的毕业学校的筛选标准也能捞起一大堆人才,哪考CFA、FRM行不,当年大陆地区CFA过三级才几千人,估计最近几年都过万人了吧,还有很多都不是金融行业的,考这个就为转行,但估计大多都事与愿违了。 最近几年,有一个老哥们想招聘员工,都神秘兮兮的托望京博格给推荐。我说帮你发个朋友圈可以不?人家说不行,招聘信息一公开,估计又会有一帮关系户找上来。心想也对,人家想找能干活的,又不是想找个“大爷”,但是不给猎头费,谁天天给你操心的寻摸人呢? 当年望京博格的CFA与FRM都没考过,就写了一本《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面试的时候他们说自己这个证、那个证的,我就说我写了一本书……大家一定要相信,无论多大、多好的公司都需要干活的人,对吧! 二、有几个offr如何选择? 知乎上,有人问望京博格,说有某小基金合规offr去不去?我说,你还有啥选择?他回答没了……都没有啥选择了,还考虑啥去不去呢? 还有人问望京博格,小券商合规实习与大公国际实习去哪个?我说这个还用想啊,当然是小券商合规实习,大公国际那不是一般的烂。老郑当时去大公面试过,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公司的电脑,包括我自己的电脑都是液晶显示器了,大公在霄云路的办公室里面还都是CRT,CRT显示器,一看到这个老郑心里就凉了一大截,直接跟HR说我不面试先走了。 望京博格现在年龄大了,每次体检都说眼底不好,如果真去了那个大公,估计我现在就快成瞎子了……看看公司的办公条件与其他待遇,就知道知不知道去了。 望京博格再告诉大家一个薪酬高低的初级判断方法,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总部)的工资通常比其他金融机构高一些,接着就是股份制银行总行,四大行总行,总之有牌照的比没有牌子的好,另外信托公司也不错。 关于谈工资,只有不能给出高工资的领导,才跟你先谈公司未来、发展前途什么的,总之就是画饼。画饼的目标就是降低你的工资要求! 最近三年,金融行业去产能,工作也越来越不好找了,能有一个职位的话,大家就先将就吧。 三、工资的中位数与平均数 关于中位数与平均数,深刻的认识也是我在金融行业工作时候的深刻体会。昨天高铁上,还听见有人说,某大券商资产管理部都是年薪几百万什么的,这个简直就是吹牛…… “某券商20XX年,人均薪酬80万”类似的新闻年年都有,以至于上班第一年很多同学打电话问我工资多少钱,我跟人均说就20万……大家都信,说你们人均薪酬都80万,怎么你才20万呢?估计很多刚入职金融行业的兄弟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通常一个大部门会有很多个团队,每个团队是十个人; 如果这个团队的平均年薪是80万(财报里面的数据,计算了社保、个税、奖金全部)的话,十个人合计万,大概率是这样分配的: 团队工头至少拿50%,也就是万; 剩下的9个人分剩下万,就是人均40多万了; 干活的里面老的比年轻的多一倍…… 这个绝对是按劳分配,贡献越大工资越多…… 如果你觉得的自己的贡献比工资少, 可以拉走客户,证明你的实力! 统计结果就是平均年薪80万,中位数估计连40万都不到……最后得到一个经验:金融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巨大,部门内部人与人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或许这个就是因为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行业吧。 吃瓜群众发言: 我在信托公司,我可以说我只有公司平均工资的一个零头吗? 没达到平均说明上升空间巨大…… 首先要区分是哪个序列,销售序列谈工资没意义,都是提成。管理序列才有必要谈工资,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固定。管理序列也分不同等级,有总行,有省级地市分支机构。总行拿得是个平均薪酬,当然要考虑工作年限,一般6年差不多达到。分支机构根据绩效确定工资,好的与差的相差很多,真是饱的撑死,饿的瘦死。 公司的平均工资。。。。。如果体制内的不用几年,就可以让你达到自己单位到平均了,因为多数人,最多到处级。但是不同的层级的财政,却可以让你永远也达不到平均工资,比如,同一个市,一个某开发区,一个某街道,还有一个某区政府,这里的工资,可以差很多很多。很奇怪,为何要纠结平均工资,金字塔的人员结构,平均工资意味着什么?拿到了就能说明你到了平均的职位? 最后,金融行业干多少年才能拿到(公司的)平均工资?目前而言平均需要工作10年吧……如果在台湾社会相对稳定了,我估计平均需要20年了吧……估计很多人可能到退休都拿不到平均工资。估计到时候大家又会想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老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四、工作后如果提高知名度 最近望京博格一个哥们去了大型资管年薪百万,见面之后他问我第一个问题是:“我想去读个博士,有啥推荐的没有?”我问他为啥?他说周围最次的就是北大清华毕业的,还有几个剑桥、哈佛的而且都是博士,他觉得自己是土鳖学校毕业还是硕士,总觉得在学历上低人一等,非要去再读个博士。 自此之后,我终于明白为啥有些人四十多岁了还去读博士。而且陌生人第一次见都跟望京博格说,郑博士,我读过你的书,我一定要解释一下,我不是什么博士,就是编写了十几本书而已。 现在我又有绿巨人组合与李时珍组合了…… 不好意思,又吹了个牛逼! 但是绝对真实。 支持博格就转发与点赞了。 欧耶! 购买绿巨人,请回复“购买”; 购买李时珍,请回复“李时珍”; 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