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血为特征。多见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以及一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等。此处便血是指由于痔疮、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炎症溃疡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加重。

大便出血是人体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既可能是来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它可由以下疾病引起: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胃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

(3)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

(4)胆道炎症继发性出血。

(5)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

(6)痔疮、肛裂、舡周感染,肛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7)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出血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衰竭等。

综上所述,引起便血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出血部位越高,血液经过消化液的时间越长,排出肛门时的颜色就越暗,而来自肛门直肠部位的出血由于其位置相对较低,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但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而且迅速由肠道排出时,其血色也可能是红色,所以通常情况下根据出血物的色泽变化。可大致区分出血部位。但有时病人的判断会有失误,医院的医生协助检查和诊断。

一般来说,内痔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依照其出血量的多少而定,若内痔出血量多,时间长,将会造成严重贫血,整个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进而加剧了内痔的病变,同时又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临床上认为,内痔病变程度主要根据其出血、痔核的大小、痔核的脱出情况及病程的长短,综合起来判断而成。内痔通常分为I一Ⅲ期,相对而言,Ⅰ期内痔属于初期,其出血量较多;lI期内痔属于中期,其出血可多可少;Ⅲ期内痔较为严重,属于晚期,其出血不明显,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较为难解,且易反复发作。所以说,不能仅仅以出血的多少来衡量内痔的严重程度。

痔出血与直肠癌出血都无痛感。这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痔出血的血是鲜红色。血附于大便表面,而直肠癌出血是癌浸润直肠黏膜使其表面溃烂而引起的出血,血液与大便混合,呈暗红色,临床上称之为果酱样大便。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癌的溃疡性肿物,这是区别于痔的最主要的依据。

提示: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比例一路攀升,很多患者患有肠癌,都误以为是痔疮,特别是患有肠癌而又有痔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误诊。这时全面细致地进行结肠镜的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人这样说“大便出血,不就是痔疮吗?不要紧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而的。如果把所有的便血都认为是痔疮而不加以重视,会导致对一些严重疾病的漏诊。医学上认为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消化道的炎症、肿瘤、损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也可影响消化道,引起便血。对于多种便血,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便血的性状、出血的方法、出血量及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鉴别。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中青年便血多为内痔、肛裂、炎症性肠病;老年便血要考虑结肠、直肠癌及结肠憩室等疾病的可能。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胃溃疡或肝硬化出血一般为柏油样黑便,但出血量较多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为较鲜红的血便。粘液血便、脓血便常提示大肠有炎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亦可见于结肠癌等。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中晚期结肠、直肠癌为持续性少量出血。恶性肿瘤引起的便血可闻及特殊的恶臭昧。

内痔出血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肛裂

虽也有便时出鲜血,但出血量很少,排便时有剧烈疼痛,便后疼痛有缓解常持续数小时。两者不难鉴别。

(2)直肠癌

便血多为暗红色,伴有黏液。直肠指检可以摸到高低不平的肿块,肠腔狭窄,指套带血。

(3)直肠息肉

往往伴有肿块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儿童,息肉呈实质性、带蒂、活动度大。

(4)直肠脱垂

易误诊为混合痔,但直肠指检发现有括约肌松弛。

(5)肛乳头肥大

位于齿状线上,锥形、表面呈白色,不常出血。

(6)下消化道出血

临床颇易误认为痔出血,需加以鉴别。痔出血特点是随粪便滴血或喷血,血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众多,炎症、肿瘤等。出血多为脓血或黏液血便或伴有坏死组织,与粪便混合。确诊需行电子显微肠镜检查,粪便致病菌培养,钡剂灌肠双重造影等。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人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很多可能致癌的因素,如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再加之青年人负担着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养成了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这内因外患是导致目前青年人大肠癌高发的因素。如何在生活中注意,预防癌症的侵袭,至关重要。

首先,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锻炼,避免烟酒过度、熬夜通宵等,这些生活方式会导致排便习惯的异常,影响大肠及时排出有毒的物质,会造成癌症的高发。同时,饮食要注意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一定量的维生素的摄入和良好的排便习惯,科学研究证实,多种维生素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其次,医院就诊。除了上述的自身修养外,医院就诊也是关键。有研究表明,早期大肠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在青年人和老年人中区别不明显,均属疗效较好的一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5%。而晚期的肠癌(Ⅲ,lV期)的手术治疗效果差,容易出现转移和术后复发,5年生存率低,可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警惕,不能以年龄作为一种疾病的判断基准,要重视病人的主诉和各种必要的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青年大肠癌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是要杜绝侥幸心理。要做到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年轻人应摒弃侥幸心态,医院检查,直肠指检、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疾病的“三大法宝”。其中结肠镜检查是最直观最迅速的检查诊断方法。过去人们对于结肠镜检查都有一种惧怕心理,认为会很难受;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痛内镜的发展,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肠镜检查已成为常规检查,人们对于结肠镜的接受程度已大大提高。只要是本着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精神,青年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将不再是“梦想”!

1、内痔

内痔是血便最常见的原因,其特点为排便时或排便后滴出或喷出鲜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为数毫升至数十毫升,粪便干燥,排便时腹内压增高,导致内痔静脉丛血压升高,加上粪便的直接磨擦,常常导致痔核破裂出血,肛门指检可触及肛门内的痔核,肛镜检查时,可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呈圆形暗红色的痔块突入镜内,应与内痔与直肠癌、直肠息肉导致的出血相鉴别。

2、肛裂

肛裂发生于肛管下缘,多见于慢性便秘患者,因粪便过硬,用力过猛,强行通过肛门,使肛门受到较深的撕裂,然后继发感染而逐渐形成溃疡。肛裂也可因肛窦炎并发肛管皮下脓肿破裂而成,肛裂是肛管内全层皮肤的梭形裂口,一般为单发,出血量不多,排便时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有时可滴出少量鲜血,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检查时双手轻轻分开肛门皮肤,即可见到肛裂。

3、直肠癌

凡30岁以上(甚至更年轻的)患者。不明原因的便血并伴有里急后重,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均应可疑直肠癌,癌肿破溃或感染时常常排出黏液血便,癌肿引起直肠狭窄常见粪便变细,肛门指检在肠壁上可摸到硬性肿块或溃疡,肠腔有狭窄,指套有血、脓或黏液,直肠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肿瘤。并可做活检以确定诊断。

4、慢性非特异性直肠炎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排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严重时呈血水便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病变单侵犯直肠者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直肠炎,钡灌肠x线检查显示结肠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部伴有弥漫性充血、水肿、鼓膜下血管模糊不清、部膜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大、接触易出血,重者常常有糜烂及多发性小溃疡。

提示:一旦出现便血.一定要引起重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便血,一定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直肠癌是癌症疾患中少数几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之一。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生活习惯方面:

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少喝酒,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加强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2、发现早期病变:

一次性直肠、乙状结肠镜。可以安全地检查肠癌的好发区域,不需要预先化验,无痛苦,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可以在腺瘤、息肉等良性病变阶段及时发现,只需要做一个很小的手术就可以把这些定时炸弹清除。这种检查3至5年做一次,花费也不多。

预防便血保健知识:

◎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成形软便为佳。

◎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少食辛辣、过于精细的食品。

◎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菇、卷心莱、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核桃肉、白木耳等。

◎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便血其他自疗法

◎揉腹。每日早晚(醒后睡前)两次揉摩腹部,逆顺时针各次。

◎提肛。每日2~3次做提肛动作,每次30-50次。

提示:以上措施必须是在排出肠道恶性肿瘤的基础上进行,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发生便血后,医院检查确诊,切不可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自己乱用止血药物或偏方!

报名方式:即日起,







































鍖椾含閭d釜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鍛?
鍖椾含鍝噷鐧界櫆椋庣梾鐪嬬殑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zl/62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