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在常见癌症榜上,肠癌发病率已跃至第3~5位,成为癌症界的“黑马”。有些大肠癌还可以遗传!肠癌不再是老年人的事,20岁、30岁、40岁,都有可能得肠癌!

结直肠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病变典型的FAP的定义为:以遍布整个大肠、数目超过个以上的腺瘤性息肉和微腺瘤为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患者十几岁时开始出现腺瘤,如不治疗,至40岁时%的患者会转变为结直肠癌。

特点:

婴幼儿时期潜伏不发病;

15~25岁开始有症状,30岁左右最为明显,结、直肠内布满息肉状腺瘤,大小不等。

如不及时治疗,至中年时几乎全部病例将发展为结、直肠癌。

发病症状:

便血、黏液便、腹泻和腹痛,便血从隐血试验阳性到肉眼见大便带小血块不等;

直肠下段瘤体较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

有些患者呈全身消耗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

名副其实的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肠道内满布息肉,从数十至数百,甚至上千。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拉锯战过程中患者由于长期消耗,常出现贫血、体重减轻。此病的严重性在于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限于一处,为“多中心”。患者12、13岁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FAP需要切除全部结肠。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为腺瘤性息肉,多发于十二指肠肛乳头处,腺瘤有时很小,难以发现;大时以致覆盖一部分十二指肠肠段。特点:十二指肠息肉易癌变,如果十二指肠腺瘤严重或为高危腺瘤,其癌变率更可高达25%。黑斑息肉病

黑斑息肉病。皮肤黏膜色斑、胃肠道错构瘤息肉和家族遗传为其三大临床特征。

在童年时期可出现典型的皮肤粘膜黑斑和/或肠套叠、肠梗阻或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恶变的风险随之增高。

息肉可以在整个肠道内出现。然而,息肉并不安分地待在肠内,它们也会出现在肠道外,例如膀胱和呼吸道。

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幼年性”并不是指患者的发病年龄小,而是指息肉的组织学性质。它可使结直肠、小肠、胃和胰腺癌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一些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患者可并发先天性疾病,如杵状指(趾)、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脑积水、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

如何预防遗传性肠癌

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进行肠镜检查、基因检测、遗传学咨询。

医院肠癌筛查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这一行动不仅能提高广大百姓对肠癌的预防,增加肠癌知识,更是保障百姓胃肠、肛肠健康的重要举措。

如您有便血、便秘、体重减轻、腹胀、胃痛等症状,不要轻视,尽早到专业肛肠、医院做一个健康体检吧!

健康-!!

小菊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zl/76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