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吃得再好,身体也吸收不了,反而容易堆积在体内变成垃圾,阻碍气血运营。今天特邀脾胃调理大师,圣爱中医武汉南湖、兴业馆坐馆专家张林茂,为大家谈谈如何从脾论治调和五脏,同时介绍几种调理脾胃方法。 一、脾胃强大的功能有哪些? 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等。 什么叫脾主运化呢?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脾有吸收、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并有促进身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主运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首先,人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中的精微物质(即营养成分)由脾进行吸收后将营养物质上输到肺,然后由肺的宣发功能输布到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和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脾的这种功能强健,中医上习惯称之为“脾健运”,也就是说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反之,消化功能弱则称之为“脾失健运”,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疲倦、乏力、慵懒、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等症状。 其次,脾主运化水湿。脾有促进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把身体所需的水液运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以滋养五脏六腑,然后再把代谢的水液下输给肾,再经过肾的气化作用由膀胱排出体外。如果水湿停聚体内,就容易形成痰饮,即平时我们所说的湿气重,容易让人感觉疲倦,没胃口,长肉发胖,我们常说的30岁之后的男人和女人容易“发福”(发胖或有肚腩),就是因为脾胃功能下降导致脾运化功能减退所导致的,所以古人就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和胃在五行中都属于土,此两者互相配合,就可以使食物进入人体后变成津液,输送到全身作为养料。 但脾和胃的特性又有不同而相反者,例如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气当升,胃气当降等。这些相反的性质构成了一个平衡互相制约,使脾胃不致太湿或太燥、太升或太降而形成病态。 《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胃为水谷之海”。以上说明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的功能,精与津液都是滋养各部所必须的物质,而脾脏就是这些物质的主要供应器官。 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脾胃和全身各脏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五行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二、脾胃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1.与心的关系:心属火(君火),火能生土,在临床上运用“补火法”以生土的,多半是指命门火(肾阳),用补心火方法的较少。在心火旺盛时亦能乘克脾土,影响消化功能,表现为失眠、少食等症状,这是“母令子虚”的关系。 2、与肝的关系:脾胃属土,肝木克脾土。在临床上肝木克脾胃的情形十分常见,所谓肝胃不和或肝胃气滞即是指此。脾胃稍有虚弱,肝木即来乘克,表现出胃脘痛、胁痛、嗳气、泛酸、食欲不振。 3.与肺的关系:肺属金,土能生金,因调理脾胃来治肺病,称为“培土生金”,常常用于慢性虚损的肺病。但并不是说一切肺病都可以应用培土法,如果患者脾胃正常,只有肺的症状,那就应该直接治肺。只是在肺病及脾(子病及母)时,病久了出现脾胃不调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泄泻时,才用培土法来生金。同时脾的功能正常,肺就能得到滋养,肺气充足,身体的抵抗力就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是肺系疾病,在治疗时却要同时调理脾和肺;还有吃肥甘厚味太多之后,会引起肺热,往往也会大便干燥。也是为什么小儿积食会引发感冒发烧的重要原因。 4.与肾的关系:肾属水,土能克水,这种克法又与木克土稍有不同。木克土是脾虚弱的时候肝木即来乘克,成为肝旺脾弱。但肾虚弱的时候,脾土并不乘虚来克肾,往往只有肾虚而没有脾旺的症状。相反的这一克制关系却表现在脾土虚弱时,土无力制水,肾水就泛滥,出现水肿、腹水、喘咳等症,甚至形成反克,此时常用健脾法来治疗,脾能健运,就可制水,水就不会泛滥无度了。 由上所述,可知脾土与肝肾二脏相克的关系基本上都是视脾土强弱来决定,如果脾土健旺则肝木不能来克,肾水也被制服;脾土不健则或者表现为肝旺克脾,或者表现为肾水泛滥。另外上述属水的严格来说只是肾阴,所谓肾阳却是属火的,是命门之火,它和脾胃的关系是火生土,如肾阳不足时,火不生土,会表现出厌食、脐腹疼、大便溏泻(五更泄)、怕冷、阳痿等。 若脾胃强健,发病的机会当然会大大减少。因此我们说:“脾胃在发病学上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调理保护好自己的脾胃 1、注重科学饮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甜食,注重保护脾胃。 我们的脾胃每天都在负重前行,吃得多、过多摄入肉类,吃的食物确实是有营养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也还要看你能不能吸收得了。脾胃的消化和运化的功能是有限的,食物积滞在脾胃中无法消化,脾胃的负担就会不断加重,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脾胃功能退化甚至失常。有的人吃点东西就腹胀,难以消化;有的是能吃得下去,但是无法吸收,或腹泻,或便秘,或生痰湿,长赘肉。 2、艾灸下面三个穴位: a、神阙穴:在脐中央,也就是肚脐。此处是禁止针刺的,多用灸法,具有温中散寒、养生保健、调补冲任的作用。 b、足三里(双侧):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c、太白穴(双侧):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取舒适体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每穴5分钟 太白和足三里,左右穴位交替施灸,每日一次。 说明:神阙穴位居中,又名气舍、气合等,其处四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在此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理上中下三焦、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是人体健脾、补脾要穴,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证。 圣爱中医南湖、兴业馆坐馆名老中医张林茂简介 张林茂主任医师/研究员 原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医院学科骨干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师从曾任湖北省医院院长——钱远铭教授(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编撰出版医学专著12部,参编科教影片一部,系统研究中医内科学、方剂学,对各种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 擅长诊治: 1、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病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胃溃疡、胃息肉、急性肠炎、肠结核、结肠炎、肝炎、肝囊肿、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 2、耳鸣、耳聋、听力下降、鼻炎、中风后遗症、痛风、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慢性肾炎、风湿与类风湿、咽炎、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 3、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症。 坐诊时间:南湖馆周四全天、兴业馆周六全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fl/114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