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简介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内科消化学组始建于50年代,年正式设立消化专科。在学科奠基人周殿元教授大力倡导和带领下:年国内率先引进硬式胃镜;年率先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年成为第一军医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学科;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年由广东省编制办批准设立南方消化病研究所;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同时,作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广东省首批重点专科、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胃肠疾病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胃肠道早期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消化学科已成为院校“重中之重”发展学科。学科带头人:刘思德教授消化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消化科,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年入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广州市杰出专家),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学术任职包括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组成员等,并担任多本SCI杂志与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与审稿专家。刘思德教授长期从事结肠镜诊疗及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多次在日本及欧洲研习消化内镜技术,结肠镜技术精湛,擅长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对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的内镜下微创切除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10年来完成内镜诊疗操作超过15,例,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近5年来,刘思德教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总科研经费超过5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科室构成学科作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由临床部、内镜中心、实验研究中心、《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编辑部等组成,广东省肝病学会亦挂靠在本学科,成为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临床部展开床位张,已形成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胃肠道早癌、胃肠动力、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小肠疾病等特色亚专科。秉承“专家诊治、专科护理、专业服务”的理念,学科不仅凭借其完备的急诊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制度、疑难重症讨论制度等服务于大众,也同时承担着中央和地方各级首长的保健任务以及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帮扶工作。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日常医疗工作、国内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工作,同时参与国内临床指南制定及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工作。内镜中心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内镜培训基地,每年诊疗量达50余例,与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不断开拓创新,始终站在内镜诊治的最前沿,例如在国际上首创透明帽辅助胃壁全层切除术(CASL),在国内最早开展POEM、ESD、ESTD、NOTES、Spyglass等国际一流内镜技术。科室规模消化内科由临床部(包括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重症医学部)、内镜中心、联合微创手术室、B超诊疗室、实验中心、《现代内镜介入及诊疗》编辑部组成。有正高15名,副高14名,主系列人员44名,博士学位以上者38人;病房设张床位;内镜诊疗中心有M2,10个检查室,2个联合微创手术室、有专用X光机1部、电子内镜主机16台,各种电子内镜余条,可同时进行电子放大胃镜和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与治疗。迄今已完成各种诊疗操作达30余万例次,现在每年各种内镜诊治已超过50例次,各种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尤其在结肠镜、双囊电子小肠镜、小儿肠镜检查、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治疗、早癌诊治、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超声引导下开展各种穿刺诊疗技术。消化实验室现有面积约平方米,分设生化免疫、病理、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胃肠激索、微生态等实验室。配有PCR扩增仪,显微图像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80℃低温冰箱、CO2孵箱、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低温超速离心机先进检测仪器。5万元以上的仪器有30余台件。本期编辑:陈继华内容审核:黄颖主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90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