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铭微刊│ 息肉是胃肠里的“定时炸弹” 丨健康肠胃·一生朋友┃ 前不久,江苏53岁的倪医院做胃肠镜检查时发现胃肠内长满了息肉,医生粗略计算近百个。通过与倪大叔的交流得知,平时虽然胃肠会有不适感,家族内也出现过息肉病史,但平日里工作忙碌,并没引起自己的重视。据接诊医生介绍说,胃肠息肉并不罕见,但是长这么多息肉还从没见过。“因为发现得晚,像倪大叔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会切除大部分的肠和胃,对患者损伤较大,所以十分棘手,像这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50多岁才来做第一次胃肠镜检查,实在太晚了......” 面对胃肠病家族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息肉如此可怕,我们该如何预防?慈铭胃肠镜中心消化专家司雁菱教授为您一一解答。 01 胃肠道息肉与什么有关? 胃肠道息肉是指在胃肠道粘膜局限性增生形成的凸入腔内的隆起性肿物,从发生部位上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消化道息肉发现率大大增加,但由于民众对于日常体检及家族胃肠疾病的忽视,所以检出率不足20%。 消化道是息肉的高发部位,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很少有明显症状,不易被我们发现,所以,目前胃肠镜仍是临床消化道息肉诊断和处理最专业、最有效的方式。 “胃肠息肉与遗传、饮食有关”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人群易患结肠息肉。部分胃肠息肉的发生与家族遗传有关。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约三分之二出现在50岁以上人群。 02 95%肠癌是息肉惹的祸 近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先后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如果能够在息肉腺瘤阶段就斩草除根,就能有效防止结直肠癌发生。国外研究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 身体内出现肠息肉,并不意味着会癌变,不必过于恐慌。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一般来说,直径越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而定。 图1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03 早查早治是生存的关键 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达90%。在美国,如果是结直肠癌发现为晚期,生存率低于20%。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发现息肉要及时切除 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肛门镜检查,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性质、大小,医生可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几率。 1.肠镜检查正常的,可3-5年复查一次; 2.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6个月要复查;或择机切除;并在切除后每1-3年复查一次。 3.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肠镜检查同步摘除; 4.发现息肉病(个数在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04 结肠镜是最好的筛查方法 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肠癌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家族内一人得了消化道肿瘤,家人都要去检查。以下高危人群需要结肠镜筛查: ①50岁以上为大肠癌高发人群;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的随访;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⑥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05 早期肠癌90%以上可治愈 大肠癌是实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大肠癌的疗效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恶性程度 肠癌分化程度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②发现的早晚 发现越早效果越好。肠癌在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90%以上。假如发现晚了,淋巴结转移,肿瘤也比较大了,就需要结合放化疗,五年存活率约50%~60%。如果伴有肝脏或肺的广泛,单纯手术就比较困难,即使采用很强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五年存活率也仅有15%左右。 所以及早做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胃肠镜消化专家司雁菱教授表示:肠癌的遗传性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父母一方有肠癌史,子女患病的几率高达50%左右。兄弟姐妹子女罹患肠癌的,也属于高危人群,建议40岁之后定期接受肠镜检查。 目前,通过胃肠镜检查及活检是消化系统诊断的金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检查手段能超过胃肠镜对消化道肿瘤防治的重要性,胃肠健康,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慈铭微刊: 《95%肠癌源于息肉,是真的吗?》 相信大家已get到正确答案啦 没错,消化道息肉应引起高度重视, 胃肠病史家族成员 除保持健康生活状态外, 还要进行定期体检和内镜检查, 健康肠胃,我们一起努力! 大家对胃肠病的疑惑请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