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大肠息肉 胃肠息肉病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很多患者对此很担心,有部分人甚至出现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胃肠息肉的问题,为还在疑惑的你解解惑吧。 胃、肠息肉就是指胃、肠黏膜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突起,多是由胃、肠黏膜异常增生而来,一般无特殊症状,多由体检是发现。 一、目前,对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提示: 息肉通常分为2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中国感染率达57%~75%,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的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2.而腺瘤性息肉和H.p感染关系不明确,它的发生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造成的。 3.家族性息肉有家族史或遗传可能。 4.药物疾病原因:某些药物长期刺激胃粘膜而发生息肉;也有报道称质子泵抑制剂长期服用也会刺激产生;此外,胃食管返流症等疾病也会引起息肉发生。 二、胃、肠息肉的癌变几率如何? 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1、息肉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直径小于1.0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也有人将息肉的表面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原位癌",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 3、息肉的形态: 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5、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癌变率只有0.4%左右。 三、为什么要取活检? 做活检的目的:①就是通过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②早癌筛查。 四、胃息肉有症状吗? 1、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2、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3、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五、胃息肉的诊疗 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手术治疗: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如未侵润到粘膜下层,尽量内镜下治疗。 多发的、家族性息肉,因数量众多,首选内镜下分次治疗。 六、胃息肉的预后 1.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甚至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为安全起见,很多医生也会建议在方便的时候切除,以绝后患。 2.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建议切除治疗。 3.即使切除了息肉,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也要定期胃镜复查。 注意要点 饮食问题: 饮食规律,勿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勿过生冷,勿过辛辣刺激,勿过热。 2、戒烟、戒酒、不熬夜: 3、研究表明,大蒜、绿茶、新鲜蔬菜能抑制胃息肉的生长。 4、防感染:胃息肉发生证实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关。及时检测并根除Hp至关重要。 5、研究表明,大蒜、绿茶、新鲜蔬菜能抑制胃息肉的生长。 6、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预防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发生。 7、定期胃镜检查。 胃肠疾病、胃肠镜C14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预约咨询 (白癜风咨询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