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年第5期

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行消化道重建最为关键的一环。自首例PD报道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PD术死亡率得到了显著控制,已从20世纪七十年代的20%~40%下降至5%以下,但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pancreaticfistula,POPF)的发生率仍高居不下,即使在大医疗中心,POPF发生率也高达30%~50%,而因POPF导致死亡的概率为20%~50%。因此POPF是胰肠吻合术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最具潜在风险、最具生命威胁的并发症。发生POPF危险因素有多种,大致分为手术因素和非手术因素。胰肠吻合术的质量仍是预防POPF发生的重点,本文就胰肠吻合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胰肠吻合术简史

胰肠吻合术自首例报道至今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今重建方式多达30余种。根据其发展进程,概括为萌芽、成型、成熟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是以年意大利Codivilla开始,其首次实施了胰头及十二指肠的切除术,形成了胰肠吻合术的雏形,但未提及胰腺重建方式。次年,Halsted成功实施1例壶腹部肿瘤手术,术中行胰管十二指肠重建,开创了胰肠吻合术先河。

成型时期当以年Whipple等对壶腹癌患者成功实施行分期手术开始,此时期PD正式成型,并有了规范的手术过程。年,Child改进了重建方式,将空肠断端上提和胰腺断端吻合,于其下方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及胃空肠端侧吻合,创建了现今熟悉的Child法PD术。

成熟时期节点不明,因后期术式基本是前期方式的延续及改进,之所以归为成熟时期是因为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及改进,胰肠吻合术的POPF发生率、死亡率及患者的预后有了较大改观。

二、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

POPF是PD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胰瘘国际工作组对POPF的定义。自PD术开创以来,学者不断探索降低POPF的方法,主要包括胰腺断端的处理及胰腺空肠吻合方式的改进,目前常采用术式包括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胰肠端侧吻合及胰肠捆绑式吻合。

胰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术,适用于胰管直径细小及柔软质地者,具有将胰液完全收纳的优点,文献报道该术式POPF发生率为2.2%~23.1%。该术式的瓶颈是,能否顺利将胰腺套入空肠且两者之间无张力。故不足有四,一是胰腺断端体积较小时,两者之间存在间隙而增加POPF风险,反之,胰腺套入困难,张力增加,肠壁易缺血而发生POPF;二是胰腺与空肠浆膜层接触,两者血液供应不良,愈合时间延长而增加POPF发生;三是胰腺断端完全置入空肠襻,易继发出血和胰管狭窄等;四是因为空肠环形肌肉蠕动导致吻合口张力增加。对于胰腺和空肠口径相一致者,可作为胰肠吻合术式选择。

胰空肠端侧吻合术,如胰腺空肠端侧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其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的优点是不受胰腺断端大小限制,且胰腺与空肠的浆肌层严密缝合,降低POPF发生率。缺点是操作技术要求高,POPF发生率较高,后期可能发生胰管狭窄,且不适用于管壁菲薄、胰管较细者。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优点是吻合牢固性高,胰管不易出现狭窄,缺点是对缝合技术要求高,密集胰管缝合可能增加出血概率。对于此两种术式POPF发生率,目前尚无统一数据。早期学者提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POPF发生率仅为1.6%。后期学者发现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POPF发生率为11%,而套入式为6.5%。Berger等通过双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发现,套入式POPF发生率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式低,POPF发生率分别为12%,24%。另有学者报道,两者吻合方式之间并无差异,其POPF发生率分别为13%,14%。Meta分析指出,两种吻合方式在POPF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再次手术率均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的优劣还需要后期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评判。

胰空肠捆绑式吻合术,由彭淑牖教授于年首次提出,后经改进,已被临床使用。此术式的优点在于破坏黏膜、促进愈合;胰腺与空肠的吻合不贯穿浆肌层,降低了针眼胰漏概率;捆扎之后牢固性增加,降低胰液从胰腺空肠间隙流出可能性。缺点是须游离2~75px胰腺断端;受制于胰腺断端大小;捆绑压力不易掌握。文献报道该术式对POPF发生的影响,彭淑牖等对例患者采用此种吻合方法,无POPF发生。Buc等指出,彭氏捆绑法具有降低POPF优点,即使胰管直径细小及质地柔软的患者中也仅8.5%。但Casadei等指出彭氏捆绑法未能预防或阻止POPF的发生,反而会增加出血的概率。但此项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存在选择性偏倚,其可靠程度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近年关于胰肠吻合与胰胃吻合的优劣比较逐渐增多,相关文献指出,胰胃吻合并未降低POPF的发生。我们认为,PD术后胰肠吻合方式与POPF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

三、缝合方式及缝线选择

良好的胰肠吻合依赖于精巧的缝合技术及优质材料缝线。自胰肠吻合开始以来,产生多种缝合方式,依缝合层数分为单层、双层及三层缝合;依缝合连续性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还有其他“U”型及褥式缝合等。

吻合口的坚实牢固、血供良好是预防POPF发生的关键。如何选择缝合方式降低POPF发生尚存在争议。最近有作者采用三层缝合方法行消化道重建,即胰管与空肠黏膜缝合,胰腺断端与空肠浆肌层缝合,胰腺浆膜层与空肠浆膜层缝合。其POPF发生率仅为5.6%,明显低于双层缝合的12杆5%。另有作者报道此缝合方式POPF发生率为1.6%。但因手术是由不同的外科医师实施,且是回顾性研究,因此三层缝合方法是否在POPF预防上具有质的进步还需更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

我国陈孝平等提出U型缝合,并进行大宗病例报道,例患者中A级胰瘘的占3.4%,B级胰瘘仅有0.8%,无C级胰瘘。作者认为该缝合方式具有简单、安全、可靠及快速的特点,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较常用的有针线一体的可吸收缝线,如单股可吸收缝线(PDSⅡ,普迪思);非吸收单股缝线(Prolene,普理灵)。临床多使用Prolene,因其光滑、损伤小,适合进行连续性缝合,但胰管缝合时宜选用可吸收缝线,因其可避免排线反应导致胰管堵塞。

四、有关胰肠吻合引流的问题

胰肠吻合后是否放置胰管引流、内引流还是外引流存在争议。理论上说,通过引流降低POPF是可行的,原因有三:(1)放置引流管后能将胰液转流,避免吻合口腐蚀;(2)转流后吻合口压力降低,防止胰液从间隙渗出及吻合口缺血;(3)术中定位胰管作用。

引流是否能够降低POPF的发生,Lai等观察内引流和未引流组间POPF发生率,分别为16.7%、16%,两组并无差异。最近Meta分析指出内引流并不提高生存率,反而可能增加POPF的发生率。但研究仅局限于胰管扩张适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的患者,对于胰管不扩张的患者是否能够获益不得而知。Motoi等对例PD术后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术后外引流组的POPF发生率较未引流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22%。Yang等对外引流与否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了类似结论,即使高POPF风险的胰管细小、胰腺质地柔软的患者,POPF发生率也仅为5%。最近的荟萃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外引流存在胰液丢失、术后患者生活护理不便等缺点。根据文献报道,外引流可能具有降低POPF发生的作用,内引流对预防POPF发生还需大量对照研究数据支持。

五、胰漏危险因素及预防

POPF发生是多因素的,归纳为胰腺本身病理特征、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相关因素。最近文献报道,胰腺因素,如胰腺质地柔软、胰管直径<3mm明显增加POPF概率。患者全身情况,如高体质量指数、高龄及其他基础疾病等均可导致POPF概率增加。而手术因素则是影响POPF发生的直接因素,如手术者经验、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放置引流等。

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应采取不同措施。胰腺质地柔软及胰管不扩张的患者,Yang等采用捆绑法并放置外引流的手术方式,POPF发生率仅为5%,是适宜该类患者的手术方式。患者全身情况,应采用术前改善、营养支持等措施,达到最佳术前状态。术中,务必将胰腺钩突完整切除;选择恰当的吻合方式,避免吻合口张力过大或供血不足;仔细缝合,避免过密导致缺血影响愈合;根据术中情况放置合适胰管引流。另外术后早期监测、营养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护理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略)









































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
治白癜风的中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jg/85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