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临证〗 -----摘自《孙学全针灸临证集验》 胃、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病,发病率比较高,病人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都增高,这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常常发现精神紧张、忧郁的人容易发病。 上腹部钝痛、灼痛、锥痛或剧痛,并有吐酸及上腹部灼热感等症状。疼痛与进食有关。胃溃疡病常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发生,每因多食而疼痛,以致怕痛而不敢进食;十二指肠溃疡病多在饭后3~4小时或半夜发生,饭后服用碱性药物或上腹部热敷后,可使痛减或消失。溃疡病人食欲无变化,当合并胃炎时,可有嗳气或恶心。 方1 1.取穴 脊柱压痛点。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胸腹部稍垫高,使脊柱略呈弓形。医者用拇指指腹从第1胸椎用力大小一致地按压至第12胸椎,压痛点处即为针刺点。压痛点多少不一,每次针2~3个。若压痛点多时可分2组,交替选用。隔日针1次。若无压痛点时,在此部位选择2~3个椎突间隙针刺,亦有良效。针尖顺棘突间隙的方向缓慢进针0.8~1.2寸,徐徐用提插和刮针手法,持续行针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30~60分钟。在留针期间,若其痛有反复时,仍用上法行针,直至疼痛不再发作时起针。 针刺胸椎部位,应注意皮肤、皮下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以及棘间韧带等组织均较疏松,阻力不大,但深部的黄韧带则较坚厚,故阻力较大,当针尖穿透黄韧带时,阻力可突然消失(脱空感),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之硬膜外腔。如再进针,即穿过硬脊膜(也出现脱空感)和蛛网膜而达蛛网膜下腔。再深即为软脊膜,紧贴于脊髓。严禁刺伤脊髓。如针刺时发现病人出现肢体抖动等异常现象,应立刻起针。此部位针刺深度一般不应超过同身寸之2寸。 3.病例 彭某,男,30岁,工人。 初诊:胃部疼痛反复发作已6年,近2年疼痛加剧,多因受凉或精神不舒时发作,发作时胃脘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向脊背放射,伴有恶心、嗳气、泛酸、纳呆等症状,大便时干时稀。多在饭后3小时左右发病,疼痛时可用碱性药物或食热饭而减轻。此次发作已2天,服中西药物及肌内注射吗啡均未能止痛,要求针灸治疗。检查:病人屈膝抱腹,辗转哭喊,汗流浃背,痛苦异常,面黄体瘦,苔薄白,脉弦细,心、肺无异常,肝可触及,脾未触及。某医院造影:十二指肠球部不能充盈,有明显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压发现第3、4、5、7、9胸椎明显压痛,针第3、5、9胸椎之压痛点,进针1.2寸,徐徐用提插刮针手法,持续行针10分钟胃痛即减,30分钟疼痛消失,又留针30分钟以观察效果,留针期间病人入睡。 次日复诊:疼痛消失,唯感胃部胀满,纳差。以上压痛点交替针刺,又针4次,诸症基本消失。此后每次发作均用此法治疗而止痛,先后发作7次,历时2年,约针刺40次而疼痛未再发作。12年后追访,症状消失,经检查溃疡面愈合。 方2 1.取穴 主穴为脊柱两侧阳性反应部位。恶心配内关;脘胀、纳差配中脘、足三里。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在背部与溃疡病灶相对的部位,可有如下阳性反应现象---局部压痛,压痛点多在肝俞、胃俞或胃仓等穴位,自觉背部有胀沉或酸重感,可触到条索状结节。先在此阳性反应部位针刺,针刺点的多少视阳性反应的性质及范围大小而定。有压痛点者,压痛点即为针刺点;病人自觉背部酸沉时,可在其酸沉部位内任意选2~3个点针刺;有条索状结节反应者,在索状物两端及中央各刺1针,均呈30。向下斜刺0.5~1寸,用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60分钟,10~15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再拔火罐10~15分钟。每日针1次,拔罐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配穴根据情况选用。中脘禁深刺,以防促其溃疡穿孔;余穴按常规针刺。 3.病例 乔某,男,28岁,司机。 就诊:上腹部发作性钝痛已3个月,并有灼热感,多在饭后1小时左右发作,常因多食或食不易消化的食物而诱发,剧痛时呕吐,大便时干时稀。医院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黏膜不规则,胃小弯侧可见1.8厘米×1.9厘米之龛影,其边缘不规则,压痛明显。诊断为胃溃疡。病人自述背部脊柱两侧有胀沉感并特别怕凉,凉则痛剧。按压发现,脊柱两侧在肝俞、脾俞、胃俞处均有压痛点,右侧压痛显著。针此压痛点,用提插捻转手法,留针40分种,起针后拔火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因工作需要,病人未能按疗程治疗,抽空针灸治疗近2个月,症状全部消失。追访观察6个月未复发,健康如常。 方3 1.取穴 上腹部压痛部位。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医者右手持点燃艾条灸烤腹部疼痛部位,左手不断地抚摩施灸部位,以便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灸至腹痛减轻或消失为止。一般须灸1~2小时,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每日灸1次。 溃疡病人疼痛发作时,一般灸后都能迅速止痛。若坚持较长时间的施灸,能获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70%以上的胃病病人在脊柱胸椎段可找到压痛点,约80%的溃疡病人在其病灶相对的背部有阳性反应,用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作用于此部位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镇痛作用有时优于目前常用的一般麻醉止痛药,“方1”中的病例即是例证。现代生理学证实,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位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规律性的联系,人体一定部位与内脏不仅有内在的共同性联系,而且还有其特殊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例如,分布在某一内脏的神经与支配某一部分体表肌肉的神经,在相同的水平进入脊髓,因此,这一内脏发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时,就可能在与之相应的体表部位(脊柱胸椎段和背部)得到反应。因为溃疡病是皮质内脏性疾病,针刺或拔罐作用于其阳性反应部位后,所产生的长期而持续的刺激信号,抑制了病理的内脏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调节胃肠活动的中枢就可摆脱病理优势,从而缓解了胃和十二指肠壁的血管和肌肉痉挛状态,破坏其恶性循环,而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和愈合。 近代有关针灸治疗溃疡病和溃疡病穿孔的报道较多。如《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资料选编》中介绍用“静”穴和“安”穴治疗溃疡病例,有效率达99%,一般治疗20次左右即愈。医院外科针灸治疗急性穿孔病人例,痊愈者例(96.1%)。 针灸治疗溃疡病的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试验所证明。例如蔡天皎等报道,针刺健康人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病人足三里或手三里时,发现当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波加强,胃紧张时则使之弛缓,对病人的影响比健康人明显。这表明针刺对胃运动有调整作用。实践证明,针刺疗法对溃疡病的症状改善作用显著,大多数病人经针刺后,胃的分泌液发生变化,胃的排空功能得以恢复,结缔组织的功能状态指数明显下降。这说明针刺治疗加强了机体消除炎症、修复病损的防御代偿能力。 〖中医.针灸临证〗 未完待续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看白癜风不请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