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郭心璋张武 图24胃体后壁表浅溃疡型早期胃癌声像图 图25小弯处表浅溃疡型早期胃癌声像图 图26胃体前壁溃疡型早期胃癌声像图 图27A胃窦部肿块型癌声像图(BorrmannI) 图27B肿块型胃癌患者术后标本 图28胃窦部肿块型癌伴胃腔变形、狭窄声像图(BorrmannI) 图29A胃窦前壁溃疡型癌声像图(Borrmann%) 图29B溃疡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 图30胃角部溃疡型癌声像图(Borrmann%) 图31胃窦后壁溃疡病癌变声像图 总体来说,口服超声造影有以下特点:(1)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隆起增厚:病变起始于黏膜层,断面可呈蟹足样,表面多峰突起,形态不规整,隆起增厚范围最大径多数50mm,厚度15mm;(2)胃壁局部回声改变:病变壁层次结构破坏,多数病例呈较低回声,内部分布不均质点状回声;肌层或浆膜层侵犯,表现为层次回声连续性中断;(3)黏膜面溃疡形成:病变壁黏膜面显示不规则凹陷,形态不对 图32胃小弯浸润溃疡型癌声像图,显示多峰征与多凹征(Borrmann) 图33胃底弥漫浸润型癌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声像图(Borrmann?) 图34胃底部弥漫浸润型癌声像图(Borrmann?) 称,多呈腔内型,凹陷表面附不规则高回声,凹陷口僵直,凹陷底不光滑,部分显示小结节状回声,凹陷周缘壁隆起增厚不匀称;(4)胃腔变形、狭窄以及胃壁蠕动改变:病变部胃腔不同程度向心性狭窄,形态不规则,部分显示?线腔征#;胃壁蠕动可出现跳跃、减弱或消失,隆起增厚壁的厚径不随蠕动变化;(5)转移征象:淋巴转移显示胃旁及周围淋巴结异常,出现单结型、多结型或融合型淋巴结肿大;直接 图35胃弥漫浸润型癌声像图(Borrmann?) 图36胃体后壁弥漫浸润型癌伴巨大溃疡声像图(BorrmannV) 扩散常蔓延浸润肝脏、胰腺、网膜和腹壁,超声显示胃壁浆膜回声带破溃、中断,病变回声与邻近组织间境界模糊,并发生迁移,局部显示异常肿物回声等;远处转移可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种植转移可出现腹膜异常结节、卵巢肿物、肠黏连和腹水等征象。 3.胃间质瘤(以往常误称为?胃平滑肌瘤#):胃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60%~70%,多见于5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发病相近。小肿瘤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较大,朝向胃腔内生长或伴溃疡形成时,可导致腹部肿块,胃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部分间质瘤呈外向性生长。 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37~42):(1)胃壁内局限性肿物回声,起始于黏膜下的固有肌层,呈圆形、单发;少数可有分叶和不规则外形;(2)良性间质瘤直径一般5cm,内部回声均匀,呈低回声。瘤体常向腔内生长,境界清晰,黏膜面可见完整的黏膜线回声。部分肿物黏膜面可伴溃疡凹陷。外向性生长的间质瘤易与胃外肿物混淆;(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部分肿物内部血流丰富;(4)恶性间质瘤(?平滑肌肉瘤#)直径通常5cm,形态可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可出现液化区,瘤体黏膜面出现形态不规整溃疡回声,并与液化区贯通形成假腔。恶性间质瘤可伴有肝脏或周围淋巴结转移病灶。 图37胃体部近贲门处间质瘤声像图(腔内型) 图38胃底部间质瘤声像图(腔内型) 图39胃窦后壁肌层内间质瘤声像图(壁间型),呈均匀低回声,病变内见点状钙化 图40胃窦后壁间质瘤声像图(壁间型),病变内部可见丰富血流 图41胃体后壁间质瘤声像图(外生型) 图42胃窦后壁间质瘤声像图(外生型),病变内部可见小片回声减低区,代表液化坏死 4.胃淋巴瘤:胃淋巴瘤属非上皮性胃恶性肿瘤,原发于胃黏膜下的淋巴组织, 占胃恶性肿瘤的4.5%~5.0%,占胃肉瘤的60%左右。 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43):(1)病变起始于黏膜下层,胃壁弥漫增厚或肿物形成。依据声像图表现,可区分为弥漫浸润型、多结节型、肿块型和癌性溃疡型。本病还有息肉型或小结节型,比较容易漏检;(2)增厚的胃壁或肿物呈低回声或近似低回声,提高增益可见肿物内部呈多结节状;(3)肿物质地相对较软,导致胃腔狭窄的程度较轻;(4)肿物黏膜面常较完整,但有部分可显示溃疡凹陷,以及不规则斑片样高回声;(5)常有胃周围淋巴结肿大。 图43胃淋巴瘤声像图 5.胃息肉:胃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增生性病变。有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体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假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发病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早期无明显症状,如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者可出现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幽门梗阻症。 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44~49):(1)病变自胃壁黏膜层向胃腔突出,形成息肉样肿物,肿物内部回声较低而且均匀;(2)息肉形态规整,一般呈圆形结节或类圆形,境界清晰,表面光滑,大小约为1~2cm;(3)肿物基底部较狭窄,与胃壁紧贴,不随体位变动而分离,常形成蒂状肿物;(4)病变可以多发,少部分可见分叶状,局部胃壁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难以分辨;(5)彩色多普勒显示由蒂部向病变内走行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显示胃部附壁蒂状肿物,即可提示胃息肉。但是,应与早期小的胃癌肿、向腔内生长的胃间质瘤及胃巨皱襞症等相鉴别。此外,应注意体积很小的胃息肉超声检查可能漏诊,其敏感性不及胃镜检查。 6.胃黏膜脱垂症:胃黏膜脱垂症系指因某种原因使胃窦部黏膜迂曲冗长、肥大、松弛,而脱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多见于30~60岁男性,其常见症状为非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不适或疼痛,并受体位影响。 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50,51):(1)胃窦壁黏膜明显增粗、增厚,呈条带状低回声凸入胃腔;(2)实时超声显示条带状低回声随胃蠕动可经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球,再随蠕动解除回复到胃窦部,如此多次往复;(3)幽门管径可大于0.4cm,当黏膜脱垂发生嵌顿时,造影剂难以进入十二指肠;(4)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变化,其基底部不规整,充盈较差;(5)局部壁黏膜伴溃疡者可显示凹陷,凹陷表面附少量斑片样高回声。 图44胃体前壁呈?豆芽状#小息肉声像图 图45A胃窦前壁息肉声像图 图45B息肉患者CDFI表现 图46A胃窦后壁息肉声像图 图46B胃息肉患者胃镜所见 图47胃体前壁息肉及CDFI表现(() 图48胃窦前壁呈半球形小息肉声像图 图49胃体部前后壁多发性息肉声像图及CDFI表现 图50胃黏膜脱垂声像图,显示条带状低回声随胃蠕动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图51胃窦炎伴胃黏膜脱垂声像图,显示条带状低回声进入十二指肠 7.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肋间静脉、膈、食管静脉及半奇静脉相吻合,构成了食管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大部分由胃左静脉供血,小部分由胃短静脉供血。 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52~54):(1)胃底壁出现凸入胃腔的囊性肿物,形态 可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葡萄状,内部多可见扭曲的管壁回声;(2)胃底部囊性肿物紧附胃壁,黏膜表面完整,境界清晰,后方无声衰减,形态不随体位变化,加 压扫查出现形态变化;(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扩张、扭曲的管状无回声区内为低速连续性的静脉血流频谱。常可显示与扩张的胃冠状静脉或胃短静脉连通现象;(4)患者通常伴有肝硬化、脾肿大及其他门静脉高压的超声表现。 图52A、胃底静脉曲张声像图,局部呈葡萄状低回声肿物(开始口服造影剂不久,尚有部分气体干扰) 图52B胃底静脉轻度曲张 图53贲门部及胃体垂直部静脉曲张声像图 图54食管下段及贲门部静脉曲张CDFI表现 8.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球部,约5%发生在球后部位,称球后溃疡。在球部的前后壁或大、小弯侧同时出现溃疡者,称对吻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小于2cm。浅的溃疡仅限于黏膜层,深者可贯穿十二指肠壁的全层。溃疡周围可形成水肿,并可因伴有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收缩、痉挛引起球部变形,水肿的黏膜向溃疡中心纠集。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