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说起四川人

很多人都会想到辣

关于吃辣,甚至有人说:

四川人上到99,下到刚会走

都爱吃辣能吃辣……

但,每当走在街上

看着那些小朋友拿着

红彤彤沾满辣椒的食物的时候

心里还是打抖抖

“小朋友真的可以吃很辣的重口味吗?”

慎重!

这个成都2岁小妹妹

就被重口味严重伤害到身体了!

由于小悦还在重症监护室,她的妈妈陈女士(化名)在PICU门口焦急地守候着。“我已经守在这里9天了。这里每周一和周五才能探视,但我怕娃娃有什么突然状况,从1号开始就在这里和家人轮流守候。”25岁的陈女士显得非常憔悴。

陈女士说,年12月28日晚上,小悦的晚餐吃得有点多,吃了两个鸡蛋、辣椒炒肉、花生和桔子等。当天晚上,她就捂着肚子说痛,家人将她带到家附近的小诊所,由于小朋友只说痛,又不能描述症状,诊所医生认为娃娃吃多了胀气,给她开了些助消化的药物。随后的三天,小悦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发展到不吃东西,精神也萎靡不振,甚至有时候还尖叫着吼肚子痛。1月1日,陈女士这才和家人将她医院。

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非常有经验,听完陈述后立即用胃镜探查,发现小悦十二指肠球后有个大溃疡,溃疡面积居然有2厘米左右。考虑到娃娃太小,医院决定先用保守治疗,止住出血再进行后续治疗。

“我们夫妻俩都在上班,娃娃由家里的老人带,老人也十分将就孩子。娃娃从小就‘口味重’,一岁多就喜欢吃带点辣味的东西,清淡的反而不吃。看来,以后坚决不能给她吃味重的东西了。”说起小悦,陈女士十分懊悔。

保守内科治疗后,小悦情况暂时稳定下来。3日晚上,小悦突然发生大口呕血和便血,由于出血量巨大,小悦很快陷入了休克晚期。医院立即成立小儿外科、消化内科、PICU、输血科等多科室联合的抢救小组进行手术抢救。据小儿外科主任彭强介绍,当时娃娃的意识已经模糊,心率测不清,血压也变成48/24mmhg,血色素不到30克,已经濒临死亡边缘。

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国英介绍,当时小悦的情况太惊险了,不停呕血和便血,出血量共毫升左右。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娃娃的生命,输血已经来不及,ICU的同事们迅速建立深静脉通道,直接用50毫升的针管进行静脉推血,30分钟共灌了毫升的血液,相当于把小孩全身的血换了一遍……经过大伙儿联手努力,小悦的初步循环这才稍有改善。

“本来我们是考虑两套治疗方案,一是保守内科治疗,等情况稳定后通过介入方式治疗溃疡,二是直接手术,但小悦的情况已不容乐观,我们直接进行开腹切除溃疡。”彭强说。由于小悦情况危急,3号晚上9时过,她被推进手术室,医生发现,小悦的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已经腐蚀穿了内后壁,伤及胰和十二指肠上血管,她的胃和十二指肠充满了鲜血,止血、切除溃疡和封闭十二指肠残端和胃肠吻合…手术结束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时55分。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精细,要保证胆管、胰头不受任何损伤,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小孩胆漏、胰漏。”彭强说。

从7号开始,在ICU的小悦开始出现正常大便,未见明显出血。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国英说,“再观察两天后,如果娃娃的情况持续稳定将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医院儿保科主任章岚介绍,6岁以下的小朋友最好食物清淡,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也不要一次性吃得太饱,宁可少食多餐。

现在孩子的食物越来越多样化,这当中伴随而来的是过度喂养和喂养食物不得当的问题。她建议,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容易伤害脆弱的胃黏膜,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同时,生、冷、燥、硬的东西更应少吃。

除了少吃生、冷、燥、硬、重口味的东西外

在小朋友的喂食方法上也要多注意!

比如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

“老人喂食儿童食物竟用嘴咬烂…”

据医生介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很高,据相关统计,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有40~60%。一般家里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子女的感染机会就会增大。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通过口对口传播。

尤其是一些家长在生活中不注意,喜欢口对口地喂食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喂食时先用舌头试试食物的温度、喂奶前先就奶嘴喝一两口以试试温度是否适宜、进餐时和孩子合吃一份餐、亲吻孩子的嘴巴等,这些不经意的动作,都有可能将自己体内的病菌传给孩子。

建议:儿童进餐四项注意

①平常不要嘴对嘴喂食、嚼着喂食,如果食物太大孩子咬不断,可以买把辅食剪把食物剪碎,或者在煮孩子的食物时,就把材料切得小一些;

②大人和小孩的餐具要分开使用,夹菜的时候,尽量使用公筷;

③不要给孩子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应尽量以清淡为主;

④有些家长经常会嘴对嘴亲吻孩子,也容易造成感染,最好是亲吻脸部。

除了以上

还有一些婴幼儿喂养误区

这些行为,父母一定不要做!

病从口入,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

家长一定要多注意饮食安全问题

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吧!

图文

成都日报、人民日报及网络侵删

就爱大四川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xg/93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