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导语 现在,由于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肠镜检查。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结、直肠息肉。在检查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发现结肠息肉。那么,结肠息肉是个什么病呢?长了结肠息肉是不是一定就会得结肠癌呢?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复查呢? 案列 乌市新市区李某,今年64岁,因怀疑患有结肠癌,拿着肠镜报告单,想找一位专业的医师再次确认一下,医院幸福路分院,我院的段红霞主任熟练掌握胃肠镜操作及镜下治疗,段主任便为李某进行了诊断,在肠镜报告单中发现一枚亚蒂息肉,直径大约0.8cm,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患者同意行手术切除,遂立即于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1年,李某再次拿着肠镜报告单来我院进诊治,段红霞主任仔细观察后于乙状结肠再次发现一枚扁平息肉,直径大约0.3cm,立即予活检钳除。两次!得益于李某自身较强的健康意识以及医生的合理施治,肠息肉这枚定时炸弹都得到了及时拆除。要是延误了治疗,息肉可有癌变风险! 指导医师:医院幸福路分院段红霞医师 结、直肠息肉泛指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肠息肉的认识不够全面,肠息肉没有得到患者的重视,忽略了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性。因此,导致耽误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癌变风险。 息肉形态学分类山田I型 山田II型 山田III型 山田IV型 息肉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绝大多数肠息肉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①便血。直肠、乙状结肠为息肉好发部位,息肉生长过快时或经过干结的大便磨擦,会发生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严重时出血量可多达~mI。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可出现腹痛,特别是在息肉发生蒂扭转时。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带蒂的低位直肠息肉因位置较低,有时会脱出肛门外,此时可能会被误诊为痔疮脱出。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J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病)。 并不是所有息肉都与癌症相关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 息肉的分类: 1.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A.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常多发。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盖,少数表面粘膜发红,一般无蒂。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 B.绒毛状腺瘤 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 C.混合性腺瘤 又称管状绒毛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间。 2.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3.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此时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有哪些?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建议下述高危人群及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肠息肉怎样切除呢?结肠镜检查是检测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最敏感、最直接有效的一项检查。简单讲,肠镜是一根细细的、柔软灵活的、带光的管子,末端有个小镜头,可以仔细检查结直肠是否存在息肉或其他异常。在检查中若发现息肉,医生视息肉大小选择切除方式,如果息肉比较小,医生会用活检钳直接钳除,如果息肉比较大,医生会建议电刀切除,或者建议住院择期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亦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的可能。因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微创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 段红霞 ●从事消化内科工作30余年,从事内镜操作25年。 ●新疆医学会专家库成员 ●新疆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市级科研项目两项并获得二等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专业特长: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熟练胃肠镜操作及镜下治疗, 如:Barrett食管镜下治疗; 胃肠息肉镜下APC、EMR、ESD治疗; 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镜下治疗; 食道静脉曲张镜下套扎治疗; 食道良性狭窄镜下扩张术; 食道狭窄支架植入术; 食道、胃内异物取出术等。 ●研究方向:胃肠镜下早癌诊断。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 预约 坐诊时间:周三下午,周日上午 -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xg/98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