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浪浪,人称保险蔡徐坤。

十天前,我最推荐的单次赔付重疾险之一,突然下架了不含身故版,此后再想投保,就必须捆绑身故责任。

只能说,我讨厌的事情又发生了。明明卖得好好的,突然玩起捆绑游戏,太过分了,这事明明也忍不了。

关于重疾险的身故责任这一项,我之前就有提到,由于重疾险的身故和重疾责任,共用的是一个基本保额,赔了重疾,身故保额也没了。

所以,身故责任其实属于非必要选项,因为不管有没有附加,考虑到兜底身故的完整性,都需要再单独配置寿险。

这一项责任,适合一部分人,不适合大部分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要是自己没发生重疾挂了,能多留一笔钱给子孙的想法。

毕竟很多人连对象都没有,子孙还只能活在墙上。

保险公司把销量最好的不含身故版下掉,不是在搞停售炒作,也没有必要搞。

任何一款重疾险,在当前产品不断更新的市场环境里,都是不具有稀缺性的。停了一款,总有另一款接上,大家的选择很多。不像4.%的终身养老金,出于监管的原因,确实卖一款少一款。

而,不具有稀缺性的产品,突然宣布下架,只能起到“逼定”的作用。即,让本来就已经看好,拖着没买的客户,赶紧做决定。

这一招,对拉升销售额的帮助有限。讲真,如果不下掉,卖得久一点,销售额绝对会更高。

保险公司突然玩捆绑游戏的原因,主要还是,产品的保费已经很低了,保险公司很难赚到钱。如果选附加身故责任的人太少,那跟做慈善也差不多了。

要知道,一款重疾险选不选含身故责任,保费可以有30%的差距,但是去撬动的,是同样的重疾保额。对保险公司来说,在产品保费已经地板价的情况下,如果没平衡好带身故投保单件的比例,赔付压力可不是一般大。

能把保险公司头整秃,你信?

2

保险公司会出一些有可能亏损的产品这事,说来确实有一些人不信,毕竟保险公司在大家心里,一向是镰刀手的角色,但如果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讲,这很合理。

你想,如果是知名保险公司,压根就不需要出这种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因为他们不需要以产品为竞争力,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长久经营的品牌,和如狼似虎的销售团队。

而一些新秀保险公司,愿意玩低价策略,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处于发展阶段,用产品竞争力来换取市场规模和知名度是个很有效的策略。

毕竟按照现在的广告效果,新保险公司投出去1个亿,能收回来百万保费,就可以去夜店蹦迪了。

但这种吃了小药丸一样的低价策略不会持久,你会发现,前两年玩低价策略的公司,越来越少在玩这一套东西了。

因为他们获取到一定的客户量和知名度之后,就要开始为盈利做考虑,要不然股东会有小情绪。前两年你说没客户没规模,现在什么都有了,还不赚钱,你这是要做商业公益吗。

像某年人寿,作为一家玩性价比出身的保险公司,也将近一年不怎么玩这一套了,转而依靠已经在线上打开的知名度,发展线下销售渠道,出一些比较“健康”的产品来盈利。

这其实跟互联网模式的打法是一样的,前期烧钱圈用户,后期赚钱哄股东。

当然,如果是自带流量的平台,又是另一套打法。

比如很多人问到的支某宝“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其实性价比一般,产品形态也落后主流市场了,但为什么依然不更新?

因为他们平台切保险服务的入口是互助产品和医疗险,即,先通过低门槛的产品完成客户的首单转化。而当前面的事情做好之后,后面的关联销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个漏斗,控制好转化模型就行了。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这一两年确实是投保的红利期,再过几年,这种低价策略大家也都玩不下去了。毕竟,不是每家公司都叫瑞幸。

3

上周,市场上新了两款很猛的重疾险,分别是:

百年康惠保2.0、信泰超级玛丽max2.0

相信是来接钢铁战士1号的盘。

看完产品资料后,我认为,它们在目前单次赔付的重疾险里,可能是最值得购买的两款。

直接上对比图:

关于重疾险的知识和配置原则,我在《你想不到重疾险可以有多复杂》这篇文章里,该说的都说了,如果你是小白,强烈建议你先阅读这篇文章。或者,如果你比较有个性,也可以直接投保,毕竟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不重要。

先说明,以上3款重疾险都是好产品,随便买一款,也不会买错。

这3款产品的核心优势,都是:

60岁前患重疾,额外赔60%。即,买50万,赔80万。

我一直强调,一款重疾险的核心就是保额,这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保障责任。

因为保额直接跟保费挂钩,如果自己单独买一个30万的重疾险(不含轻、中症),从30岁保到60岁,每年的保费大概是元,可以测算一下,很实在了。

其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xg/97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