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是指因机体生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及胃肠道等疾病所致营养物质吸收较差的患者。 一、营养性贫血有什么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口角炎与舌炎、皮肤干燥、毛发干燥、指甲不光整、扁平甲等。 2、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泻、消化功能减退等。 3、神经系统:精神不振、嗜睡、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智力减退、对周围环境反应差、头痛头晕、耳鸣等。 4、循环和呼吸系统:心跳加速、呼吸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5、其他:头颅增大、额骨凸出、发音障碍、肝脾肿大等,容易发热、感冒等。 二、营养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1、先天储备不足: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等相关营养素。 2、摄入不足: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不当及严重偏食的婴幼儿,饮食中缺乏肉类、动物肝肾、血及蔬菜,可导致铁、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羊乳中叶酸含量很低,单纯羊乳喂养容易叶酸缺乏。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对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需求量增加,严重感染者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若未能及时补充则引起贫血。 4、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导致铁影响铁、维生素B12吸收减少、排泄增多。先天性叶酸代谢障碍导致叶酸缺乏。 5、铁的丢失过多:食物过敏、肠息肉等疾病导致肠道慢性失血。 三、营养性贫血如何诊断? 1、结合喂养史,有营养不良、佝偻病及急、慢性感染等病史。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头发细黄而稀疏,常伴厌食,乏力,精神不振,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等症状。 2、血红细胞数降低,血红蛋白新生儿期15g/L1-4月90g/L,4-6月g/L、6-59月g/L、5-11岁g/L、12-14岁g/L为贫血,伴血清铁降低或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含量减少。 营养性贫血如何防治?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铁吸收利用率高合理安排哺乳妈妈得饮食,提高母乳质量。 2、及时添加含铁、叶酸、维生素B12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糊、精肉、血、内脏、鱼等,合理搭配膳食,避免偏食、挑食。 3、早产儿等特殊儿童,宜生后及时补充铁剂预防。 4、及时治疗肠道疾病,如牛奶蛋白过敏、慢性腹泻等。 5、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补充各类维生素矿物质,合理应用抗叶酸代谢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106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