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一黏膜下肿物,触感实,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实性低回声肿物,纵切面大小2.0*1.1cm。

根据EUS的提示,考虑不除外间质瘤,决定行EUS-FNA。

穿刺过程非常艰辛,主要有三个不良因素,1、肿物质地较软,类似软糖,会使穿刺的切割效果打折扣;2、肿物体积小,穿刺针活动空间有限;3、镜端在十二指肠球部,位置不稳定。

这3种情况,单独发生时问题并不大。较软的肿物,可以通过长针道穿刺来弥补穿刺的切割效果。体积小的肿物,只要形态稳定、位置固定,也容易穿刺成功。然而,这3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就产生了1+1+13的效应,陷入了简直难以解决的困境,穿刺针的运动幅度被限制在1cm左右(穿刺轴长度接近短轴而不是长轴),这1cm的穿刺幅度还被柔韧的瘤体抵消了一半,镜端位置的不稳定也导致几乎每一次穿刺都会丢失超声视野(针的反向作用力使超声探头离开球壁),这是我做EUS-FNA5年来遇到的最大的困境,穿刺3针仅获得一些黏液和少量血条,要穿刺失败的节奏啊。带着郁闷的心情将现场涂片送到病理科,在等待染色的过程中想到一个补救措施,心里稍安一些。20分钟后现场涂片诊断:未见肿瘤细胞,仅见上皮细胞,不出所料啊。

回到科里,决定实施我的补救方案(绝对没有信心继续补穿刺了,原因如上所述),让助手拿来一根鼻胃镜专用活检钳,在闭合状态下顶入穿刺针眼,然后在EUS引导下推入瘤体中央,张开钳口,再略顶入一点,咬检,质实,退出活检钳,咬到的组织块较满意,与穿刺血条分瓶送检。结束操作。

经历了一天的不安等待,病理结果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穿刺标本无肿瘤,仅见小肠上皮。

意料之外是EUS引导下的深挖活检病理结果居然是布氏腺瘤。

术后3天随访患者无并发症。

总结一下吧,首先穿刺最终有了结果,心里没有结起疙瘩,还算不错。然后就是这个不典型的布氏腺瘤带来的重重疑惑。

第一、EUS的诊断思路被颠覆了,既往认为,十二指肠布氏腺瘤是发生在黏膜固有层至黏膜下层的高回声肿物,在我的认知里,肌层的低回声肿物是不考虑布氏腺瘤的,为什么会这样?恳请读到此文的同道,若有相关经验,望不吝赐教。在这里我自己先琢磨几点:1、这病灶本身就是个例外,布氏腺瘤真的长到肌层了。2、是不是EUS层次显示不准确?扇扫式超声内镜扫查黏膜下肿物,我要求自己尽量掌握12点钟原则,即把扫查目标调整到内镜视野的12点钟且肿物背景管壁垂直声束,这样会避免斜切造成的层次失真。这个病灶在内镜视野的7点钟方向,将病灶调整到12点方向还算简单,但是,出现了新问题,小钮锁死了,镜身过度旋转后,自由感没了。这就导致,我只能静态扫面,连续动态扫面的操作尝试了几次,均因镜身滑出球部而中断。肿瘤会不会跟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有联系,只是在没有扫到的切面上?3、这个布腺瘤内部的黏液较丰富,会不会是低回声的原因?。。再次恳请同道们指导,鞠躬!

第二、穿刺困难估计不足,要是有弹性成像功能就好了。。。

第三、超声内镜引导下深挖活检,这个操作,请大家评判。

补充两例典型布氏腺瘤以做对比:

十二指肠布氏腺腺瘤:

一种少见的十二指肠非真性肿瘤,瘤内组织由增生的十二指肠布氏腺组成,恶性者罕见,预后好。十二指肠布氏腺源于幽门,主要分布在球部,至降段及水平段逐渐消失。其功能是分泌碱性黏液和碳酸根离子,可中和胃酸;同时还可分泌肠抑胃素,具有抑酸和抗溃疡作用。有研究报道,布氏腺腺瘤的发病机制与HP感染、胰腺分泌有一定关系,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治疗方法主要为内镜治疗,存在内镜治疗禁忌症时,需外科手术治疗。

下期预告,EUS视野中的乳头占位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zl/67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