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百事通由医院的志愿者医师、医学专家为您提供医学与健康咨询服务,医生公益-导语

一年一次的体检查出身体健健康康的当然是欢喜的事,但是看到体检报告中出现了一些“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血管瘤”这些名词应该怎么办呢?医学百事通志愿者医师——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刘超教授专题解读《常见体检发现肝胆疾患的处理》。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一般会在体检中的超声波检查中查出,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

慢性胆囊炎症状为: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缓解期有时是可无任何症状的,因而容易被忽视。

如发医院进行治疗,一般分为药物疗法及手术疗法。

手术指征

有症状(胆绞痛、上腹部隐痛)和(或)并发症,并且影响生活和工作。

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厘米-3厘米。

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伴有胆囊息肉≥1厘米。

胆囊壁增厚(>3厘米)。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的符合上述手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或CT查体时发现病变。而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

发现胆囊息肉后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医院肝胆外科就诊。

手术指征

有明显症状,并排出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它胆道疾病。

有恶变的危险因素

直径超过1厘米

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

息肉逐渐增大

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特别是年龄在50岁以上。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无压痛

2.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及其他一些症状。

肝血管瘤治疗取决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及诊断的准确性等多个因素。

建议手术的患者:

不能排除血管瘤属于恶变的患者;

患者有不适的症状(通常大于10厘米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压迫等症状);

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

血管瘤位于肝门等。

先天性肝囊肿

先天性肝囊肿是先天性的,常为多发性囊肿。以女性多见,多数伴有多囊肾、多囊脾等。临床表现小囊肿多无明显症状,较难作出诊断,常在体检(B超/CT等)、腹部手术时发现。囊肿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隐痛、餐后饱胀感等。肝脏肿大和右上腹肿块,触之呈囊性感,无明显压痛。多发性肝囊肿的肝表面可触及散在的囊性结节。如囊内出血,合并感染或带蒂囊肿扭转时,可有急腹症表现。

小的肝囊肿而又无症状者,不需特殊处理,定期行b型超声复查,观察其变化。多发性肝囊肿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仅限于处理引起明显症状的大囊肿。

刘超,医学百事通志愿者医师。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肝胆胰外科副主任、肝胆胰移植专科主任,医院管理处副处长。

年和年分别获中国和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欧洲著名肝胆外科中心之一)接受“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专科培训3年余(期间获得德国政府颁发的临床医师执业许可)。

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具备腹部血管重建技能,手术操作细致、精准,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好。擅长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门静脉高压症、胆管系统先天性畸形、胰腺炎、胃肠道和甲状腺等疾患的外科治疗。

服务理念:敬畏生命,用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方法服务病人。

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共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102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