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传播正能量:身心

健康

修行

文化

人体清理术之——中医通调排石法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健康?

人体生命系统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人体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机体不断地增加伤害力,就会形成疾病。机体不断地增强生命力,就会获得健康。

粒子性伤害力主要有:

微生物感染、毒物、外伤、食物营养、噪声、空气污染、微量元素的改变以及遗传基因的缺陷等。这些因素可以使整个机体时空结构处于紊乱状态,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

非粒子性致病因素主要有:

人际关系、精神压力、磁场、引力场、电波、光线、宇宙射线、太阳风暴、作息时间无序、性失度等这些因素使整个机体的衍生结构发生紊乱,导致疾病发生。

?毒是伤害力之首

毒蝎、毒蛇之毒可以令人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内死亡。此外毒气、毒药等也“毒”步天下。我们知道这些大名鼎鼎的“毒”其实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机会极少,甚至没有,反而是那些看上去不毒的事物对人体产生较大的伤害,正是这种慢性“伤害力”蚕食着我们的健康,把我们的健康从身体上悄悄偷走。

毒是什么?

“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辞海》。

凡是对人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来源于外界还是体内,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称之为“毒”。

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代表人物张子和认为邪存体内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毒的来源

气毒:飘尘二氧化硫光学烟雾六淫;土毒:农药,化肥;水毒: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药水;声毒:噪声;心毒:消极心态情志,喜怒忧思思悲巩惊……

我们为什么要搬家?

房间小、设施差、通风不畅、采光不良、环境喧闹、人际问题、空气质量等等……

那么,我们内在可以搬家吗?

肝脏不好搬往哪里?心脏不好搬往哪里?

内环境只能清理通调!

交通堵塞产生的影响:失约、误事、物流、失信、经济……交警的职能调节、调度、调解——维护交通安全。

生活方式的不合理:黑白颠倒、超负荷、压力、紧张、情志失调。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高脂肪、高糖、高盐、高热量、高胆固醇。

如果不调整上述的不合理,将会导致人体发生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

毒无所不能,无孔不入

1.人体排毒、解毒受阻,致使全身各组织的衰退,加速人体衰老。

2.神经内分泌:月经不调、黄褐斑、失眠抑郁、厌食、烦燥。

3.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性冷淡。

4.排便不畅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分泌改变,还能引发氨类、吲哚类等有害物质的积蓄,造成肝硬化,在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还可以引发急、慢性肝炎,所以古人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

5.慢性疲劳综合征

精神不振、抑郁、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心烦失眠、食欲低下、胃胀腹胀等。

排毒的误区

误区一:排便等于排毒

排便只是通利大便,排出的仅是人体消化道内的毒素,其他如血液中的毒素、过高的血糖和过多的脂肪等毒素,是很难仅仅靠通过排便来彻底清除的。

排毒针对是引起人体各种疾病的毒素。每个人的各种代谢产物,除了通过大便排泄外,还可以经出汗、呼吸、咳嗽、打喷嚏、呕吐、分泌唾液、排尿、放屁等途径排出体外。

误区二,服用具有解毒、排毒作用的药物就能完全排毒

排毒其实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载断毒源,远离种种外环境污染,进食有机食品,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培补元气,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误区三,只有节食、禁食才能排毒。

客观的讲短期内的节食、禁食是有利于排毒的,道家、佛家都有“世味永绝”的修行实践和成功实例,但排毒需要调整的主要是饮食结构。尽量少吃那些“含毒量”高的食物,减少来源于食物的毒素摄入。排毒是通畅人体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汗腺、血管、淋巴管等排毒管道,加速毒素排出体外。

误区四,排毒就不能进补

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形形色色的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其实就是人体气机血脉,缺乏足够的清除能力这是毒邪害人的内在因素,因此在排毒解毒的过程中,辅助调节补益气血的营养食品或药物是有必要的,一消一补,让机体恢复自然平衡。

误区五,排毒能一劳永逸

其实,伤害力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外环境,内外毒源不能载断,排毒工作就不能停止。

有人类就会产生垃圾,有垃圾就需要清洁工,有没有一个环境只需打扫一次就能永远保持清洁?

误区六,服用泻药可以有效排毒

泻药的使用是有针对性的,需辨证使用,儿童、老年人及孕妇要慎用,女性在选择泻药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开生理期。

消化道是排毒的主管道,保持大便通畅是有效排毒的途径之一,但一定要避免长期过量服用泻药。

误区七,排毒的功效只是美容养颜

排毒调补是针对身体整体的调解,不仅有美容作用,还可以解决其他许多毒存在体内为害引起的健康问题。

清理通调不仅可以很快地扭转当前身体的很多不适,而且你还会惊喜地发现,整个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会有很大的改观。

误区八,排毒无所不能。

过分神化了排毒作用,仿佛排毒成了全人类的救星。

其实,排毒仅仅是整体康复的一种手段。

误区九,毒是一种具体的有形的东西

毒有形质的一类,还有无形质的一类,比如不良心态也会引起体内毒素的产生和滞留,当情志变动的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而超出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时,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紊乱,导致机体生病。

金元时期若名医家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痛苦像一张犁,它一面犁破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罗曼?罗兰)。

误区十,排毒是女人的专利

其实男人更需要排毒:压力、应酬、事业……外强中干,生命透支致使许多精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他们本来可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久,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清除体内毒素?

常规:1.机械清肠;2.药物疗法;3.膳食纤维

蛰龙人体清理术

1,飞指通调术。她以“阴阳、气血、经脉、脏腑”八字为生理基础,以“阳密乃固,通腑调脏”八字为治疗原则,形成一整套具有独特理论与独特手法、调治效果好、调治范围广的独特技法,对美容美体、康复、养生、益寿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2,三力三波清理术。三力指物理力、生理力、流体力;三波指震波、声波、气波。

3,本草茶饮清理术。

4,后续产品支持:肿瘤餐包,三高餐包,产后修复餐包,儿童营养餐包,瘦身纤体餐包,美容养颜餐包等,七分食材三分药材。

蛰龙人体清理术培训内容:

清肠,清肝,清肾,清肺,清脑,清宫,清前列腺、排肝胆肾结石、排癌毒、降转氨酶、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降血压等。神奇的效果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检测。

蛰龙人体清理术的特点:

高效、安全、快速、绿色、全面。首创体验式培训,让每一个学员体验人体清理过程,有了亲身经历自然就能全面掌握人体清理流程,服务客户时就会有底气、有把握,成竹在胸!

“人体清理通调排石”简介

一、结石病概述

肝、胆、肾结石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据统计已达10%以上),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治疗难、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虽然医学科技飞快发展,但在治疗结石病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手术取石,创伤性大,甚至要切除某些组织器官,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危险性;激光碎石、震波碎石损伤性大,碎石后并不代表就能快捷有效地排出结石;药物排石疗效差、疗程长,而且长期服用对人体有一定的毒负作用,上述疗法存在的弊端,致使广大的结石病患者辗转求医、劳神伤财,却仍在病苦中徘徊。“通调排石法”是徐金龙大夫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成的排石新法,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自然疗法的范畴。

“通调排石法”不仅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排除胆、肾结石,而且对肝管结石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经过12天一个疗程的治疗,声像检查提示结石消失率高达80%左右。因此本疗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免去手术之痛和辗转求医之苦。

二、“通调排石法”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1、中医点穴——指点健康、激扬生命

“通调排石法”不需任何药物、器具辅助,只凭术者手指在患者体表经脉穴位上进行深浅程度不同、快捷而有节奏的点打并配合“通腑调脏手法”,达到快速调治的目的;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六腑以降为和,以通为用”的医学理论,以指代针,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调理,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补虚泻实,恢复机体的功能,使五脏六腑及其所属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增强抵抗疾病和修复疾病的能力。这便是“通调健康法”的机理和名称的来由。“通”指通畅气机血脉;“调”指调节脏腑功能。本疗法认为:人体有自愈功能和排异功能。由于种种因素,人体气机血脉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致使人体固有的抗病、自调、自愈的功能受到了抑制,所以出现了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病。“通调法”通过自然手段为患者输布能量,疏阻导滞、补虚泻实、调气和血、理经通脉,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患者的健康层次。因而在施行“通调法”的过程中,“合病”、“并病”能同时得到有效的调治。如结石的病合并肝肿大、心肌缺血、浅表性胃炎、高血压、糖尿病、肠梗阻、胃下垂、肺气肿等合病,更多有与妇科气滞血瘀、子宫瘤、赤白带下等合病者,进行本疗法多经调治与局部配穴治疗并行的方法,在治疗结石病的同时,就兼治了其它病症。

2、能量输布

科学家已发明了“生物能检测仪”用于对疾病的检测。科学家发现宇宙中2/3的是暗物质。暗物质的特性是虚在性、不占位和超光速。“通调法”工作者通过多年内功修炼,可以调节自身生物能的开关,将自己的生物能按不同的频率输布给受术者(分为文劲、武劲和缠丝劲等),其机理同输氧、输血类似,只不过“能量输布”是无形无象的高层次的物质运动而已。这便是寿星彭祖所说的:“以人疗人,真得其真”。

3、自我康复

通过特殊的呼吸法、运动法、观想法、点穴法等自我锻炼(每次5—10分钟,每天1—2次),可以加快排石速度,并能有效防止结石再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根治的问题。

三、“通调法”的适应范围

1、各类结石病

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残余和再生结石;多发型、泥沙型胆囊结石;胆囊萎缩伴结石;肾结石、输尿管、膀胱结石、前列腺结石在0.8cm以下者;胃结石;肠结石等。

2、肝胆及身心负荷过重的干预

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病、无临床症状的肝功能异常、偏瘫、胃肠功能紊乱(症见胸腹胀痛、大便溏稀、反嗝、气逆、恶心、呕吐等)、神疲体乏、思维迟滞、头晕脑胀、劲肩腰腿痛等病症。

四、“通调法”的特点

1、排石快:通常1—3次可排石;一疗程排石率达90%以上;通常1—3个疗程可排净。

2、疗程短:12天一疗程。

3、三无:无痛苦、无危险、无副作用;

4、三不:不吃药、不打针、不手术;

5、纯自然绿色疗法,兼治多种合并症;

6、费用合理:一般病人都能承受。

五、疗效判断

1、痊愈:①、临床症状消失;②、排出肉眼可见结石;③、声像检查无结石。

2、显效:①、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包括声像检查所提示的胆囊的大小、胆壁厚度、炎症情况的改变);②、临床排出肉眼可见结石;③声像检查结石比治疗前形状小,颗粒少。

3、有效:①、临床症状改善;②、排出肉眼可见结石;③、声像检查结石比治疗前形状稍小,颗粒减少。

4、无效:①、临床症状无改善;②、未排出肉眼可见结石;声像检查结石无变化。

补充说明:

由于多种原因,采用B超诊断胆石症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时有漏诊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及B超操作者的注意。如在胆汁粘稠、呈脓性、胆囊颈变曲、结石细小质松软及组织肥厚等情况下,使胆囊显像不能满意,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相反,胆囊的正常折叠、胆囊积气、多发性胆囊小息肉、坏死组织的凝块、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又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另外,技术操作不熟练和探查不仔细,也易造成漏诊。同时,超声显像检查对结石大小的诊断有一定的出入,对结石的断层扫描,仅能断其一半或多半。因结石是多面体,而多个面的大小又不等,所以造成同一病人同时两次B超检查报告结果不一。

目前,B超检查对肝胆管结石的诊断还不能算满意,如肝胆管弯曲细窄,且结石较少时,不易得到正确的断层面;肝胆管内若有大量泥沙结石,往往表现为带状回声,无法与胆管炎区别,往往出现胆管炎症或纤维钙化声影。尤其是胆总管下段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直接影响超声显像的诊断。

根据临床经验,一般结石病史越短,病情越轻,就越能够在B超等检查手段中得到真实的结果,反之结石病史越长,经常发作的结石病人,往往短期内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疗效不符,这可能是慢性炎症伴结石使胆囊壁、胆囊管增厚、纤维、钙化的缘故。临床上经常碰到排石效果很好的病人,经B超检查却仍有阻声光团。如果病人不明真相,可能会对疗效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康复的进程,所以临床疗效判断不能单一以B超等声像检查为唯一依据,必须参照临床症状的改善或消失和排出肉眼可见结石来综合评定疗效。

此外,当结石小于0.3cm以下时,现代医疗手段还查不出来,临床上排出肉眼可见结石往往多于B超等声像检查的数量,就是明证。年,医院排石,为马国良教授排出了胆结石,而他本人虽有结石症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有结石。

“通调健康法”简介▼▼▼▼▼▼▼▼▼▼▼▼▼▼▼▼▼▼▼▼▼▼▼▼▼▼▼▼▼▼▼▼▼▼▼▼▼▼▼▼▼▼▼▼▼▼▼

“通调健康法”是徐金龙医师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晶。

徐金龙医师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年拜海下名医于延龄老先生学习中医,先后深造于上海中医学院,北京针灸学会,心理学大专学历。中医、哲学、养生的交汇相融和长期内省功夫的实修,使他对人体和疾病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医药本身是治不好病的,医疗效果的发挥是建立在患者自身的自愈力基础上的。一个好的医生,必须以扶植和培养患者的自愈力与生命力为核心,不能动则攻伐、开刀,见“利”忘“弊”,图求眼前利益,一旦正气虚衰,“城廓虚设”,“亡羊”晚矣。医生本以救助患者为天职,可是由于本来倒置,却常常做出“助纣为虐”的事而不自知。这也许正是医生们在诸多疑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吧!其次,由于现代医学的细分化和中医的西医化,把原本简单的病证复杂化、机械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住“芝麻”,丢掉“西瓜”,只知在局部穷追猛打,忘却在整体上调理导引。有鉴于此,徐金龙医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八字”生理病理观(即:阴阳、气血、脏腑、经脉)和“八字”疗法(即:“阳密乃固”,“通腑调脏”),力图把复杂的疾病简单化,有效化,甚至根治化。

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调健康法”对肝、胆、肾结石,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颈肩、腰、腿痛、阳痿、早泄、前列腺增生、疲劳综合症、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均有良好的康复效果。此外对于整体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养生益寿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效果!

为什么称为“通调健康法”?

“通调健康法”认为,人体生病的病因病机虽然繁复庞杂,但其本质总不外乎阴阳失序,气血失运,脏腑失调,经脉失充所致。所以百病皆可以通过阴平阳秘,气运血行,通腑调脏,经疏脉盈来得以治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把六脏、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当生发病变时,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也必然地相互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色脉、胸腹等外在变化,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同理,通过外部治疗也可以调节内在脏腑功能,又因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实则为病,泻则病重,故以调为贵;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满则为病,故以通为和,以降为用。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症虽百端,“通腑调脏”可应其万变,所以“通调健康法”通过“通腑调脏”来实现治病与养生的目的。

▲▲▲▲▲▲▲▲▲▲▲▲▲▲▲▲▲▲▲▲▲▲▲▲▲▲▲▲▲▲▲▲▲▲

▲▲▲▲▲▲▲▲▲▲▲▲▲▲▲▲▲▲▲▲▲▲▲▲▲▲▲▲▲

下面从阴阳、气血、脏腑、经脉“八字”来阐述其机理。

(一)阴阳

“通调健康法”的阴阳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阴阳平衡”,而是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的阴阳二气相对的平衡协调。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是这样。为什么呢?《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阳气是万物之始,是万物运行不息的原动力,所以阳在万物的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是顺承阳而生成万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就如自然的天与日一样,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能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的统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它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它们的温煦、推动、气化和固摄。所以阳气宣通始终是治病与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

在病变过程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自然在于阳气。疾病的本质就是阳气为主导的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了,由“阴平阳秘”变成“阳平阴秘”或“阳衰阴盛”了,从而引起了脏腑功能失调,临床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调。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以这个原则来用药、用穴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重建“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则病可愈,命可延。

“阴平阳秘”的“秘”与“密”通用,密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距离短,空隙小,精微,精密,“阳秘”可以理解为精微的阳气物质充实盈满。“阴平”的“平”可以理解为阴要平常、平淡、平和、一般,不要过,不要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李念我《内经知要》云“阴主内守,阳主外护。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赵钦安《医理真传》云:“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这些经论都强调阳气充盈流通是健康的根本。人的生长壮老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迭,都是阳气生长壮衰变化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可遵循“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春秋繁露》)的规律。《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什么是精呢?阳气静藏则谓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气,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实际上是阳气处于封藏的状态,在这个状态就能养精蓄锐,就能养神。而封藏的最自然状态就是睡眠。睡眠好精神就好,免疫力就强,正是这个道理,可现在生活节凑变快,人闪的生活规律率乱了,“神”长期得不到“精”养,所以百病滋生。从养生学角度讲,静坐、禅修、丹道都是补此生命之偏的极好方法。这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阳气处于曲伸柔动状态下,筋就得到濡养,发挥其肢节运动功能。

如果身体长期不得小劳,或劳皆过力,则筋失其养,出现肢节功能障碍,诸如网球肘、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这时可以进行“导引行气,熊经鸟伸”的锻炼得以康复。

人体阳气,犹如油灯之油,人们通常很少死于“寿终正寝”、“油尽灯灭”,更多的是被“风吹雨打”而熄灭的。这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对生命之“油”的加注和生命之“火”的调节所致。

“通调健康法”通过扶助手法在背脊、神阙、任督冲、阳跷、八脉等经穴操作,能快速发生人体阳气,为机体健康服务。

(二)气血

在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用到“气”字达次之多,在 学整个体系中占有核心学说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物质之气,性质机能之气和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的不同。可分为外气和内气两大类。外气可分为①天气(清气);②谷气(饮食水谷可合成后天之气。内气可分为①原气(元气、先天之气、肾间之气与之同名);②宗气(谷气与天气所化生);③营气(水谷精气,循脉上下);④卫气(卫阳,乃水谷之悍气);⑤真气(正气,先天之气同后天之气所化生);⑥脏气(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⑦腑气(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之气);⑧奇恒之腑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⑨经气(即体现真气的经脉之气等)。这些不同的“气”构成和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也就是气化的结果。根据内经总结,气的运动形式基本为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由道生气,再由气化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气”不仅病理(如气逆、气闭、气陷、气郁、气滞、气脱等)、诊断(如通过脉气、色气、神气、病气的盛衰变化,测知气病的内在机制)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对养生起着指导作用,如《千金要方》有调气以治五脏病的记载,认为通过吹嘘呼吸“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丹道修炼更是将“气”称为“延年药”(气是延年药)和炼丹的物质基础。

1.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发病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是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作为基础,从而把自然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间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发病的关系。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织成的。“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动,它既是用以说明形成气候变化的地面因素,同时也是古代用以解释宇宙运动变化规律的一个哲学概念。“六气”即存在于空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要素。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有气然后有化,没有气就没有化,这就是《天元纪大论》所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万物矣”。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形”和“气”的运行化合,这就是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的含义。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之运,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形。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对应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五运六气的运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五脏和六经之气的协调。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的观点。同时自然界五运六气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六气的运动是相通的,这就是“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

2.脏腑气化

脏腑气化是指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

①气化是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

脏腑的功能,是既分工又合作的。心主血脉而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肝藏血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脾主运化而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而司宣降,为一身之气枢;肾主蛰封藏,是元阴元阳的根源,能蒸腾、激发各个脏器的活动,是先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容纳腐熟,是六腑之大源;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分别清浊;大肠主津液而行传导之职;胆主胆汁的贮藏和排泄,为中清之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行决渎之官;膀胱属水腑而排尿。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既分工又合作,因而五脏能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则保持传化水谷的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通过不断地升清降浊,一方面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津液气血,把食物营养输送全身,以滋养脏腑筋脉,苗窍,四肢百骸;一方面把浊者从汗孔或膀胱、大肠排出体外。脏腑不断地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也就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过程,是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因此,可以说,气化是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

②气化是脏腑间密切联系的动力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密切联系的。脏与腑、腑与腑、脏与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在病变时则相互影响、相互克伐、相互传变。维持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除了有赖于经络的联属作用之外,主要是靠脏腑、经络本身的气化作用。心主血、肺主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至则气至,心肺之所以相傅,气血之所以相互为用,除了心肺相邻、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朝百脉之外,主要是心肺气化出入的作用。心阳温煦脾土,则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健运则心血足,二者相互温养、相互促进。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心之君火宁谧,则相火不妄动,肝血足则心血旺而神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肾藏精而为水脏,心属火而为阳中之阳。肾水要上升以滋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火要下降以助肾阳蒸腾肾水。保持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局面。在生理上,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在病理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之所以这样关系密切,除了宗气的来源及水液的调节等因素之外,与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脾以升为健、肺以降为和,脾升肺降,相反相成。肝主宣发,肺主宣降,肝气以升发为顺,肺气以肃降为常,一升一降,保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肝主流泄,能助脾的运化,而脾的运化,又保持气血的来源,使肝血足而滋养肝木,助疏泄运化,相辅相成。肺主气而为水上之源,肾为水火之脏而为元气之根。肺气足则能调水道,使清者敷布全身,浊者下输膀胱;肾气足则能纳气而蒸腾津液,使气息平和而完成水液升清降浊的过程。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藏精,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相互为用、相互滋养。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可以化血、血可以化精,精血同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脏腑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脏腑本身的气化作用,没有这种气化作用,便不能保持脏腑之间的协调活动。因此,可以说,气化是脏腑之间密切联系的动力。

③脏腑功能活动是气化的根本

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可以说脏腑的功能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活动。要是没有脏腑的功能活动,便无气化之可言。脏腑之中又以脾肾二脏和胃腑与气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肾为元阴元阳之所出,是气血之始,内寄命门之火。只有肾命门火的温煦、激发,肾才能作强而出伎巧,膀胱三焦才能决渎而水行,脾胃才能腐熟水谷而出五味营养,肝胆才能谋虑而决断,大小肠才能分别清浊而化物出,肺才能主宣降而行治节之能。可见肾气的盛衰盈亏,直接影响各脏腑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可见各脏腑,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活动,与气化关系至为密切,可以说脏腑的功能活动是气化的根本源泉,气化则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

3.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从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上看,共同的过程,便是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分别上输于肺而为气,注之心脉而为血;通过脾、肺、肾而为津液、精。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新陈代谢异常的病变。

从气、血、津液的转化上看:在气和血之间,存在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的关系;气和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血和津液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运气是论述影响人体的自然界气候及其变化的;脏腑气化是有形质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的描述;而精、气、血、津液的气化则是体内各种营养物构成物的化生和转化。从这三个方面认识气化的概念方称完善。

4.气分阴阳

气分阴阳的理论贯穿和运用于中医学的整个过程。总的来讲,气具有生命物质(阴)和生理功能(阳)两种含义,在人体则可分阴精和阳气两个方面;在临床上,同样气虚一证,也有气之阳虚、阴虚、阴阳俱虚之分。若不谙此理,便会投药无效。

5.气化的动力系统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具体的气化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强调了命门对人体的推动作用和由之产生的肾间动气对人体的激发作用。《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脉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命门为生气之源,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体其他组织,而是借助于其产生的中介物质,通过这种物质,行使其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推动、激发作用,这种中介物质便是肾间动气。它由命门直接产生,又作用于体内其他脏腑组织。人体在肾间动气的作用下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体内诸气也在肾间动气的推动下而进行运动、变化,行使其气化之用的。气分阴阳是气化的内因,肾间动气的推动作用则是气化的外因,故肾间动气强,则人体生理功能协调,气化得当,反之则为疾变。至于肾间动气变化运动之因,便要究之于命门了。

主温补的张介宾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根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又曰:“此气有发生之处,有培养之处,有积贮之处”。从更广的角度,张介宾认为:“命门者,水火之腑,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证录?三焦?包络?命门辩》)。明确认识到命门对产生元气,元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明代医家孙一奎对命门动气也颇有阐发,其《医旨续余》说:“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又说:“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而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黄庭经》曰:‘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命门之义,盖本于此……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双肾俞之中,可见也”;“命门乃两肾中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孙氏首先确认命门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其次,是命门的部位虽在两肾之间,即命门穴所在之处,但它不过是肾间动气之起,是一种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枢机而已。再其次,认为命门非水非火,而只是一种原气发动之机。

由上可知命门为一生之根,生化之源。命门阳热生气之物,即为肾间动气,肾间动气为气化之动力,也就是说:命门化生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对人体气化施行推动作用。气化动力是肾间动气,但最根本者则为命门。因此,我们把这个动力系统叫做命门--肾间动气系统。

肾间动气,源于命门,又靠后天之气的不断充养,而得以化源不绝,后天之气中,其源于中焦水谷之气和肺吸入之清气以充养,才得以生。反过来讲脾的运化,肺的呼吸又赖于肾间动气的推动。这也体现了先后天之间的关系。

6.气机

气机是对气化规律的最具体描述。通过对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的研究,便会从规律上把握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变化和生化过程。而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升降,是升清阳,降浊阴;出入,是出浊阴,入清阳。所谓清阳,是指清阳生发之气,为精微物质的清轻部分;所谓浊阴,既可指精微物质的浓厚部分,在某种概念上也指糟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其中“浊阴出下窍”的浊阴指糟粕;而“浊阴走五脏”的浊阴,则是指精微物质中的浓厚部分。

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的保证。升降是体内气之间的变化联系,出入则是内气与外气的交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如果升降出入运动停止,则生命终结。故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也是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对人体的生命存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脏以升阳为主,六腑以出入为用,《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曰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升降言其纵,出入言其横。升降出入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机械和孤立地看待。

自《内经》之后,张仲景将升降出入理论运用于临床,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因此,从升降出入的角度上讲,则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

李东垣“枢轴运转以节四旁”的脾胃论,尤其强调益元气,升脾阳,提出升脾阳才能降阴火,并立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张景岳对升降理论造诣很深,他说:“升降之机,水暖则化气,化气则升无不生也,水寒则成冰,成冰则降无不死也”(《景岳全书?传忠录下》)。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药物的升降运用上作了归纳:“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制定了甘寒降胃法。他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刚燥,胃喜柔润也。”

黄坤载《素灵微蕴》明确提出了脏腑升降功能:“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为四象转运之机”,“交济水火,其职在中”,“脾升则肝气亦乐,胃降则肺气亦降”。张锡纯善从升降理论上分析药性,如“升肝之药,柴胡最效”;“降胃之药,莫如赭石”。

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生理特性,也是脏腑功能的体现,与脏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脏气偏亢则升降太过,脏气偏衰则升降不及,甚则下陷。人体脏腑组织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着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体内各脏器之间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无不赖其联系表现在人体,例如:肝气升则疏达气机,调节血量;肺气降,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气升,则“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心火下降则下温肾水;肾水上升则上济心阳等。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例如:由于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肝肺之间的升降正常协调,可使气机上下调畅,气血上下交贯;而心肾间由于心阳下交肾水,肾水上济心阳,因而维持了阴阳水火的平衡;又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之间的升降正常,才得以对水谷精微和糟粕进行升清降浊。

脏腑之间虽然共具升降两个方面,但其中仍以肝脾肾主升,肺心胃主降。其中,肾是升降的总动力,坎阳发动,则水升火降,坎离交泰。其机理正如李中梓所说:“盖水之所以能升,实有赖于火气的蒸腾,火之所以能降,亦有赖于水湿之润降”。道出了水火升降之真谛。

由于肾阳的温煦,脾不致过湿,脾气始得上升;又因肾水的资涵,肝木不致太亢,肝木方能舒发。故肝脾的左阴升与肾之关系最大。肝脾的左升取决于肾阴阳的调和,肝脾不升则往往从肾治,肝脾的升机取决于肾。如若升脾不能,温肾即升,故治肝脾不升,不如治肾。临床上中气下陷的病人,则稍加补肾的药则升举之力倍增,道理即在于此。从阳降方面来看。脾与胃,一为阳土,一为阴土,每每燥不敌湿。在正常情况下是燥湿调和,如若脾湿不运,导致胃土湿化太过,则升降失宜,此时胃又当得心阳之煦,方不致过湿。肺为燥金,必有心阴下荫,乃不过燥,肺燥则逆。因此,必须燥湿相调和,肺胃始能顺降。由此可见,肺胃之降取决于心主阴阳的调节。临床上每每有肺胃不降从心治,如肺胃病之结胸,用黄连治乃取治于心,正所谓治肺胃不如治心。上述可见,心肾为水火升降的根本。

肝肺在气机升降中之作用也很重要是升降的外轮(辅佐)。肝以舒发之职,辅佐脾之清升;肺则因肃降性能,协调胃气之降浊。又因为肝主血,肺藏气,所以肝肺之升降实质上就是气血的升降,二者一左一右,共奏协助脾胃升降之功。叶天士曰:“人身气机合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人身精气输布而流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使上达头身及上窍,肺降,使下达脏腑及筋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

可见,肝肺虽然不是枢轴,却犹如两翼一样,肾水的上升需赖肝木温升,心火的下降得依肺金之凉降。肝与肺,一升一降,一温一凉,一主血,一调气。如肝肺升降失调,气机运行反常,人体气血必然逆乱。所以,心火上炎宜降肺胃,以助收藏,不能徒滋心液;而肾水下寒,宜升脾肝,以助生长,未可枉温肾气。即说明肝肺两翼在升降整体中的意义。

六腑在升降中的作用

脏主升,腑主降,五脏主入,六腑主出。然而在上的脏以降为顺,如心肺;在下的脏以升为主,如肾、肝、脾。在上的腑主入,如胃主受纳;在下的腑则主出,如小肠、大肠、膀胱等。而六腑则是无论在上或在下皆以降为顺,如大肠、小肠、胆、膀胱等。腑气不降则脏气不升,如胆气不降则影响肝木之条达,胃腑不降则肺金上逆,故脏气的清气必须上升,而腑气的浊气必为下降。如浊气不降则清气不升,则势 必气血逆乱,清浊相干。因此,六腑以顺降而协助五脏升达,从而完成脏腑气机的升降协调作用。

常见的气病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虚、气陷四种情况。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下面再来讲血

血是一种红色液体,运行于脉络之中,循脉络流注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机体脏腑组织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生理变化而成为血液。《灵枢?决气》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2.血的运行

血属阴而主静,血液之所以能昼夜不停地在脉络中运行,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由于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行,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心脏和脉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不可分的,心脏连着脉络,脉络连着心脏,组成了无端的循环途径。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则血流缓慢,甚或血瘀脉络。血液的正常循行还需要其他脏腑的密切协助,如肺的宣发、朝百脉和肝的疏泄等均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则对固摄血液起重要作用。此外,脉络是否通利更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如果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增加,则血液的运行会因之加速,反之,则血液的运行因之变缓,甚则造成血瘀甚或脉络瘀阻等病理变化。固摄血液的作用如果减弱,则可导致血逸脉外而出血。

3.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滋润周身脏腑组织和维持人体精神活动的功能。血在脉络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所曰“血主濡之”,就是对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简要概括。明代医家张景岳对血的功能概括得较为全面,其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曰:“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盈,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总之,血的生理功能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①血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简要地概括了血的功能表现。《灵枢?本脏》也云:“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由此可见,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无不与血的功能密切相关。

②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若人之血气充盈,血脉调和通利,则表现为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所以《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4.血的证治

血病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充血、出血、血虚、血瘀、血毒五种病证,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脏腑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当生发病变时,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也必然地相互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色脉、胸腹等外在变化,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同理,通过外部治疗也可以调节内在脏腑功能。

“通调健康法”正是通过“通腑调脏”来实现治病、保健和养生的目的。

关于脏腑功能、气化及相互间的联系,在“气血”一节中已有阐述,此不赘述。

四、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学说共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经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立体结构以及六腑六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三大连属结构共同组成。经脉又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又包括十六大络、孙络、浮络。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主体结构

十六大络

络脉孙络

浮络

经络

六脏

内部

六腑

连属结构

十二经筋

外部

十二皮部

经络不但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反映病理,传达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所属脏腑。

经络在解剖中不可见,它是脏腑气化功能的通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而经络的根本则在于神阙系统――奇经八脉,神阙系统的先天性、母源性注定了八脉的全息性。宋?紫阳真人《八脉经》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脉为先,此脉一动,诸脉皆通”。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医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也;仙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窍妙得矣”;更强调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病皆通”。

传统修炼与脑(心)、性腺(肾)轴心说,为我们描绘出较为清晰的神阙系统图――中脉五轮三丹田。(拙作《神阙养生》述之甚详)

中脉为人体的中枢气脉,为生命本源能量聚积之所。

七轮或五轮;内分泌腺或七个丹宫,从传统禅修或丹道角度讲,又都统摄于脑、心、肾或曰上丹田泥丸性宫;中丹田气汇绛宫;下丹田精穴命宫。脑为元神之府,是自性功能生发之所;心主神明,乃炼气化神之所;肾中精气则为生命的物质基础。

气是脉的原动力。在所有穴道中,命门最为重要。因为肾气给予心脏泵的力量。心脏血液回流不足,心室充血不足就无法完成完整的心脏收缩,就像没有拉满的弓箭就不会射远。而命门火衰,肾气虚弱会直接影响到心脏。心脏功率只有1.7瓦,居然能将血液送到全身每一个组织器官,没有气的推动作用以实现这一浩大的循环工程的。

“通调健康法”的作用

(一)整体调整,未病可防,己病可治

“通调法”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脏腑、经络、气血、神经、筋骨等在手法流程中都得到相应的调整。这正如《内经》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二)阳密乃固,增强人体免疫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小儿推拿广意》:“夫人之所以籍以为生者,阴阳二气也。阴阳顺行,则消长自然,神清气爽,阴阳逆行,则往来失序,百病生焉”。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脏腑阳气中最重要的是肾之阳气。肾阳为先天之本,所有脏腑阳气都是从其衍化发展而来的,它推动人的生长发育,促进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充足则身体轻健,肾阳虚衰则身体虚弱。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交会,总一身阳经,为“阳脉之海”。

补充肾阳和督脉之阳,可以使脏腑经络之气充足。

“通调法”以人体阳气生发和运行的神阙、命门(腰为肾之府)、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为治疗区域,可有效地激发和振奋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培补命门动气,加强三焦气化

中医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也就是气化的结果。命门一肾间动气又为气化的动力系统。《黄庭经》说:“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正是此义。主张温补的张介宾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根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由上可知命门为一生之根,生化之源。命门阳热生气之物,即为肾间动气,为气化之动力。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各脏腑在消化、吸收、营养、排泄等作用方面的总合。三焦总司人体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下焦不通则中焦积,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治病如治水,疏其下则利其上,中下焦通畅则三焦利,疾病自无,三焦不通则百病丛集。

“通调法”通过手法对神阙系统进行激发,生发元阳,启动命门动气促进脏腑和三焦气化。以及精、津、气、血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化源充足,则“篱牢犬不入”,此为扶正祛邪之理。

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关系密切。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水谷之精华”上蒸了肺,运化而生血。肾气足,水液运行正常;大小肠、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而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就健康。

(四)促进血液循环

没有水的滋润,动植物将干涸而死;人体没有血液循环,机体组织器官将坏死。而经络又是输布气血的网络通道,不可不通。由于它的微观性,经络系统的病变不会一下子表征出来,但也会发出一些信号,如机体出现麻、酸、胀、疼等症状。这时只靠心脏去冲击,也许要几百次几千次才会通,但是我们用“通调法”点穴开筋、通腑调脏就可以轻易达到2-3瓦的能量,立即打通阻滞,这样原来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恢复到跟心脏完全匹配的频率,进入良性循环。

遍布周身的穴道就像一个个小弹簧,点打振动会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气血,一个个穴道就成了输送气血的中转站。

(五)健运脾阳,促进气血生成

《内经》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说:“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通调法”通过“通腑调脏”排除病理产物,加强脏腑运化功能,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强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气血的生化。气足血旺,自然健康。

(六)通腑调脏,推陈出新

《灵枢?脏论》:“胸腹藏腑之廓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

胸腹为脏腑所居,气血、经络、神经之发源,故“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且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皆在腹内,通调于此,实为治本之良法。脏腑失调其腹必异,其腹变异脏腑必病,故谨察腹形而揉之,或热或寒、或凸或凹、或痛或胀、或积或聚、或块或膨、或食或水、或痰或饮、或虚或实、皆可通过“通调法”而治之,宣通上下,祛邪扶正,开塞启闭,通腑调脏,而使三焦通畅,诸症全消。

通腑调脏通过经穴启闭,揉按推拿等手法,直接在患者胸腹部产生一系列由表及里的刺激作用,从而使脏器发生有益的变化,使心肺功能加强,并对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地加强胃肠动力,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水平,排除体内宿便及有害物质,同时多经脉气血随之而动,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调节脏腑、宣通气血、平阴秘阳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双重作用。

通腑排毒:一从肌肤腠理;二从七窍;三从二阴(便)。通则寒、热、痰、瘀、积、滞、结石可除。

(七)通经活络,化解病灶

病灶学说认为到任何疾病都会在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性质的郁滞(气)、瘀滞(血)、凝滞(气血寒热痰饮)的病灶,产生酸、胀、麻、痛、寒、热、肿、僵、增生等症状,影响经络气血的运行,只有化解病灶,人体的信息、能量才能疏通,并使阴阳二气保持相对的平衡,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病灶由内伤七情之邪与外感六淫之邪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病因会阻滞于脏腑不同的经络穴位,不同病情会出现不同形状的病灶,如点状、块状(多为虚症),网状、条索状(多为实证)等。不同属性的病灶就用不同的手法治之,如风症汗之、寒症温之、湿症化之、燥症润之、热症清之、结症散之、塞症通之、虚症补之、实症泻之、乱则正之,总以调理气分为本。调畅情志则内无伤害,扶阳固表则外无邪侵,通腑调脏则五内安和。通过“通调法”的调理,人们会惊喜的发现机体疾病康复后很少复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通调法”通过开门(如:气门、血门、骨门、筋门等),打开相应的门户屏障,然后快速点打经穴,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产生类似艾灸的热效应,激发经气运行,通经活络,化解病灶。

“通调健康法”的特点

“通调法”不是单一的点穴或推拿,它有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手法流程,强调人体阳气在治疗、保健和养生中的主导地位,重视五脏调和与六腑通降的重要作用,“通调法”正是以此为核心实施点穴开脉,柔筋正骨,扶阳导引,通腑调脏、能量输布等具体手法,并在此基础以辨证施治而收全功,结束一次完整的调理过程。特殊病人可根据体质和病情需要辅以全息针、热敏化灸、内养法、食疗和内治方药等治疗手段,从而达到内治外调综合治理的目的。

1.手法治疗,安全可靠

2.清除病因,化解病灶

3.能量输布,扶正祛邪

4.整体调理,全面保健

5.辨证施治,快速康复

“通调健康法”的适应范围

由于“通调法”抓住了“阳密乃固”和“通腑调脏”这一根本,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外治手法的治疗范围。

腹胀(食滞、气滞、寒滞、水滞)、腹泻、便秘、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失眠、头痛、颈椎病、腰椎综合症、肩周炎、糖尿病、过胖、过瘦、高血压、阳痿、早泄、亚健康、神经衰弱、慢性鼻炎、咳喘等。除了上述适应症外,“通调法”尤其擅长治疗“肝、胆、肾结石症”,特别对国际医学难题“肝内外胆管结石症”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疗程结石转阴率高达80%以上,通常调治1-3天即可出现排石效果。

“通调健康法”的正常反应

通过“通调法”调理会出如下正常反应:

皮肤潮红或痒(排毒现象会很快消失);嗳气、排气(通调现象);手足变暖不怕冷(阳气培补);性欲增强;饭量增大(吃饭香);睡眠质量提高;偶有腹泻现象(排毒);咳痰;经血变化(调经)等,上述现象一般不用处理,很快便自行调整或消失。

“通调健康法”的注意事项

经“通调法”调理后二小时内勿喝冷水,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手、洗脸、吹冷风;调理期间暂停性生活(固精补气);保持情绪舒畅;保证定时用餐和睡眠(子时前必须睡眠,静藏养神);尽可能连续调理治疗,发挥递增效果。病有轻重缓急,体有虚实壮衰,顺其自身规律,勿急勿燥。医患同心,其利断金,诚施乐受,效如桴鼓。

“通调健康法”的展望

“通调法”以《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为指导思想,认为吃饭香、运化畅、睡眠安为人体健康之本,所以抓住了“阳密乃固”和“通腑调脏”这一关键,扶阳培元、通利三焦、柔筋正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解病灶,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康复、保健和养生的效果。纯绿色自然疗法,无毒负作用,克服了药源性疾病对人体的侵害,相信“通调健康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为更多追求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人们所接受。

长按图片扫码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白殿疯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hl/66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