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因此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我们定义具备以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程度不同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由于息肉演变成癌的过程非常漫长,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就予以切除,就能有效阻断它的癌变之路。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做好大肠癌的三级预防

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这是肠癌三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肠癌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旨在改变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即临床治疗),注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三级预防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归因于一级预防,53%归因于筛查,12%归因于治疗的改善。

所以,建议高危人群参加筛查普查,做到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出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wh/72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