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体检或做某项检查时被告知身体的某个部位长了息肉,大多数人都会紧张和纠结,这个“不速之客”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到底要不要切掉呢?

息肉是人身体正常结构上多余出来的“赘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都可能长息肉。虽然长息肉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证明可能与激素水平、慢性刺激、遗传等有很大关系。

人体常见的息肉有胆囊息肉、肠息肉、胃息肉、鼻息肉、宫颈息肉、声带息肉等,但同为息肉,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将分2期为大家介绍不同部位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本期,记者分别采访了胆囊息肉、胃息肉和宫颈息肉的相关专家,切?不切?看看专家的建议。

指导专家:谭宗建

医学博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生殖医学临床及实验室工作对辅助生殖技术,女性内分泌疾病、不孕不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习惯性流产等疾病有较深入研究。

“宫颈息肉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但是,1/3以上的宫颈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谭宗建博士说,宫颈息肉一般来自子宫颈管黏膜,为颈管黏膜的堆积,并多认为炎症是其形成因素。息肉较小时可以无症状,少数息肉较大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少量的阴道出血,即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及蹲着用力大便时极易出血,部分患者因为精子通过宫颈困难而出现不孕症。宫颈息肉的恶变率为0.2~0.4%。因此,女性如果患上了宫颈息肉,医院进行治疗。

“由于宫颈息肉而导致不孕的病例不在少数,由于没有明显症状,早期不易发现,成为危害不少女性健康的‘潜伏者’。”谭宗建博士介绍,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宫颈息肉尤其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由于该病与炎症刺激、性生活和分娩等因素有关,已婚女性占据了发病者的98%以上。

据谭宗建博士介绍,由于大部分宫颈息肉平时并无明显症状,往往被女性患者所忽略,甚至有的女性知道有宫颈息肉,仍然报以“观察”的心态,其实不然,宫颈息肉毕竟是个“异物”,虽说恶变几率较低,光凭肉眼观察很难判断其良恶性;其次较大的宫颈息肉会妨碍精子正常上行,影响怀孕。其也可造成性交出血,影响性生活。

因此谭宗建博士提醒,一旦发现宫颈息肉,应积极治疗,一般以手术摘除为主,也可用药物、激光等方法。摘下的息肉应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有否发生恶变。手术后,医院复查,第一次检查应在术后3个月左右,以后则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此外,谭博士认为,女性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可以降低宫颈息肉的发生率,广大女性除了做好经期、产后或流产后的保健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保持性生活卫生,注意外阴部清洁,防止妇科炎症的发生。勤晒被褥,勤洗勤换贴身衣物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专家:韩然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从事消化内科工作十余年,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及胃肠镜检查和内镜下介入治疗。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胃里都有息肉,这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疾病。胃息肉是由胃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向腔内隆起性的病变。”韩然博士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由于胃息肉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一般的诊查也无法知晓,因此在他接诊的患者中,往往都是因为其它消化道疾病而需要做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近年来我国的胃息肉检出率为5%-10%,这个数字并不是很高。原因是有的患者自认为肠胃很好,不会想到要去做一个胃镜检查,胃息肉在身体里十几年根本不知道。”韩博士说。

“大多数胃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往往被患者忽略。息肉生长较大时患者可出现打嗝、上腹胀痛、反酸、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韩然博士说,胃息肉病理上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约为30%-40%;增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率相对腺瘤性息肉要低一些,但对于直径大于2cm的增生性息肉也应高度重视;而炎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更低。

韩然博士告诉记者,“有胃息肉应不应该切除?”是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对此他认为:1、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良性的、无症状的小息肉,可以暂时不予切除,行内镜随访观察其变化,也可在胃镜检查时直接用一次性活检钳钳除,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2、对于直径大于0.5cm的胃息肉,建议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包括活检钳咬除、电热活检钳摘除、圈套后电凝电切冷冻法等,其中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内镜切除方法,原理是利用高频电凝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此法安全,并发症少。不过韩博士强调,不管息肉大小如何,及时切除利大于弊,“第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息肉都存在癌变的风险;第二有的息肉虽然非常微小但随着时间会慢慢长大;第三切除息肉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指导专家:丁宪群

贵阳中医二附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肝胆外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及复杂胆道疾病的开腹手术治疗。

丁宪群主任告诉记者,胆囊息肉很常见,在她接诊过的患者中,约20%的人因此来就诊。由于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无症状或轻微上腹疼痛等,常常被忽略,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得知的。“B超能很准确地检查出胆囊息肉。”丁主任说。

据介绍,胆囊息肉就是胆囊黏膜隆起的一个“肉疙瘩”,多为良性,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约占息肉总数的50%-60%,是胆囊黏膜上胆固醇结晶沉积形成;另一种非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指:腺瘤、腺肌增生、炎性息肉、腺癌等。丁宪群主任认为,胆囊息肉不可忽视,它既有可能在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引起患者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也有可能潜在癌变的风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胆囊息肉患者都要做手术,“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要看它的‘个头’大小和患者的症状而定。”

丁宪群主任提醒患者:1、对于经常会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特别是息肉位于胆囊颈部,虽然息肉没有超过1cm,在排除胃、十二指肠、胰腺等其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后,建议考虑腹腔镜手术治疗;2、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当单个息肉直径超过1cm、年龄大于50岁、定期B超检查发现息肉持续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时,为防止息肉进展或恶变也应考虑手术治疗;3、如果胆囊息肉单个或多发性息肉(息肉数量在2个以上)直径小于1cm,而且没有任何症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很低,则不必行预防性手术,但应每3-6个月做B超复查,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胆囊息肉药物治疗有没有效果?”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丁主任认为,由于胆囊息肉包含多种病变,如前所述的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腺瘤、腺癌等,因手术前病变性质不易确诊,故药物治疗要结合B超检查及患者有无症状而定,医院就诊,听从专科医生的诊治方案,不要盲目药物治疗或听信偏方。

在预防胆囊息肉方面,丁宪群主任建议大家还是从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着手,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同时,三餐饮食要规律,不可不吃早餐,晚餐或夜宵也不要多吃,适量参加运动,这些都有助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TheEnd-

文图/天一

?本周刊由贵州都市报独家打造,欢迎转发敬请注明出处

?欢迎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yy/19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