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原南京医院日本东京关东病院访日学者田野博士参与下,在杨剑,于光,伏亦伟,刘慧,曹大福等消化内镜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基层消化内镜学习交流群进行了消化道组织活检的学术交流,今天整理后分享,请消化友友们斧正!感谢杨剑主任,伏亦伟主任和吴文明主任供图,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致谢!最后一部分内容系在交流结束后伏亦伟主任分享的部分,非常精彩!

活检是在内镜医师充分认识病变后通过各种方式取材送至病理科、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判断病变性质的一种方法。

目前国内常规开展六大活检技术

1.细胞刷检

2.组织活检钳

.隧道活检技术

4.大块活检技术EMR

5.整瘤活检技术ESD

6.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FNA

一、细胞刷检

优点:广泛扫描、大量涂片、简单易行

使用价值:

霉菌性食管炎

胆管刷检对恶性狭窄性病变

可疑消化道恶性肿瘤快速检测

其他病变

二、组织活检钳

1、HP检测

2、组织活检

、取异物(后期专题讨论学习)

4、检测量尺寸/判断o-IsorIIa(后期专题讨论学习)

5、调整憩室内乳头开口位置(后期专题讨论学习)

1、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实验-HP侵入性检测

原理:HP能够产生高活性的尿素酶

优点:快捷,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大于90%

缺点:HP在胃内多呈灶性分布,取材具有片面性,受细菌数量影响,易出现假阴性。

HP在胃窦、胃角、胃体的感染率并无差距,RUT实验宜在胃镜下多点取材,观察时间控制在0分钟最佳。

2、组织活检

活检钳靶向活检的四大基本原则

a、选择性活检,第一块标本要尽量准确,以免活检的出血影响后续操作;

b、标本要足够大,深度以达到黏膜肌层为佳;

c、针对不同的病变,要选择不同的活检部位:隆起性病灶在其顶部(充血、糜烂等)及基底部(糜烂、凹凸不平、色泽改变等)活检;平坦性病变应在周边或中央以及黏膜皱襞中断处活检。溃疡性病变应在边缘黏膜隆起处活检,避开坏死组织;

d、活检时应根据活检点的位置高低决定活检顺序

(1)活检前内镜诊断三步骤

判断有无病变

判断病变良恶性及病变浸润深度

判断病变需要内镜下治疗还是外科治疗

(2)靶向活检正确方法

不能准确的咬到位置,造成癌伪阴性率增高,或者就是取到浅层

病变处于镜头下方5点的位置,只有活检钳的金属头端出镜身

()口咽-食道

口咽部,应用NBI有意识的观察

喉部,暴露声门

食管怀疑病变处冲洗、通气量改变、NBI、放大观察(避免碘染色)

一个平方厘米,取材1-2块。

(4)胃

胃尽量撑开,像平铺的纸

充分去除粘液表面覆着的粘液、泡沫

萎缩性胃炎尤其累及整个胃体者多点活检。

内镜触碰容易出血处反复观察

(5)恶性溃疡活检部位的选择

表面增生的地方炎症反应强烈,活检取不到

凹陷内隆起的地方不能活检(血管)

取溃疡边缘

由低位向高位取

出血后第二块无法取

第一块非常重要,要咬到黏膜下层

(6)肠

良好的肠道准备-检查前为清水便

充分吸引肠腔残留液体

螺旋式退镜,反复观察

怀疑的病灶用0.2%靛胭脂喷洒。

(7)提高肠镜检测率的方法

透明帽可提高检测率

50岁以上女性患者,右半结肠建议检查二次。(第一次白光、第二次NBI)

阑尾窝需仔细观察,必要时拨开阑尾口瓣膜

回盲部常规倒镜直肠常规倒镜(必要时指检)

回盲部常规倒镜直肠常规倒镜(必要时指检)

(8)大肠息肉不应该轻易活检

活检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诊断而是为了治疗

可使用内镜治疗的病变反正都是治疗方案,因此不需要活检

活检后会造成纤维化造成EMR/ESD困难

活检后造成nonliftingsign阳性率增加。

能内镜下治疗的病变,直接切除(治疗和诊断一体)

(9)活检小技巧

肠道息肉EMR术前先活检留取标本

十二指肠乳头先行治疗再活检

怀疑早癌病变区域尽量同时活检部分正常组织

同一区域活检,先取低位

(10)活检前特别注意事项

1、腔外压迫

2、黏膜下肿瘤

、胃底病变

4、食管孤立性血管瘤(静脉瘤、动脉瘤)

5、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胃体隆起

6、十二指肠主副乳头

(11)活检病理诊断不是绝对的

取材量少

病理医师判断病变主观性差异

病理医师诊断时参考内镜下表现的描述

如果内镜下诊断和病理科诊断有分歧的病例,需要重新检查

如果内镜下诊断和病理科诊断有分歧的病例,需要重新检查

(12)活检是一把双刃剑,不规范的活检直接导致出血概率增加、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同时又使早癌阴性率上升

注意:

如病理医师染色后发现固有肌层,需提醒内镜医师,防止迟发性穿孔

提高内镜下诊断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活检增加出血

活检后患者心理不安,要考虑到患者因素

活检个数需要限制

三、隧道(深挖)活检技术

弥漫浸润性胃癌(皮革胃)

淋巴瘤内镜下黏膜表现为正常或者仅仅充血、肿胀、糜烂等

借助超声内镜探查下,在固有肌层增厚处上方,针状刀切开黏膜表面,逐层钳取组织

四、大块活检技术EMR

可取到大片黏膜病变

获取组织较深

横断面和纵切面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横断面和纵切面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五、瘤体活检技术(ESD)

更强调对病变的完整切除

缺点:

费用高

出血、穿孔等风险大

对术者内镜水平要求高

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EUS-FNA

EUS实时的探查功能,能准确的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在此基础上实施细针穿刺取得组织

EUS-FNA的成败与穿刺针的选择和术者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

EUS-FNA为消化内镜介入诊疗领域高水平活检技术。

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差异现状

内镜诊断标准-------日本

病理诊断标准-------欧美

内镜下高度怀疑恶变,但病理提示良性。

以下内容为伏亦伟主任补充部分,非常精彩,在此复制共享,并致谢!

(仅供消化友友们工作时参考哦)

我们先不要谈那些高大上的技术

把最基本的诊断做好

那么在内镜诊断中,活检是一项基本功,能体现操作医生的基本控镜技巧,同时也能反应医生在取检时,他考虑需要活检病变的特征、性质,以及注意活检的部位、角度、力度,以确保组织有效

如果活检基本功都难以“指哪打哪”,那么,我觉得治疗还是不做为妙。毕竟那样会增加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比如造成出血、穿孔而无法收拾(其实止血和缝合,不过是活检钳的高阶技术)

在活检操作中,比较难的是食管平行方向、胃底、胃角前、后壁,胃窦、体后壁

食管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可能有些人习惯将活检钳向前伸出去夹取目标部位

先看段小视频,请大家把音量关小,忽略背景声??

对于食管的活检,我个人的操作要点是:将活检钳伸出,只需要活检钳杯口完全伸出到可张开状态即可,并且,不可注过多气体,否则会夹得很浅,仅能夹到最上面一层。

上消化道,还是尽可能取材,即使你的诊断是正确,何况,这个活检对治疗没有任何影响

而结肠就不一样了

扁平腺瘤,不建议活检

而是直接切除,因活检后可导致纤维化,emr时无法抬起

哪怕只是一块活检,都会有影响

有蒂的没有影响

不到2cm可以emr

再看一个贲门下的活检

浮萍?碰到过几个活检后出血不止的,都是这个部位

可以用钛夹,如果怀疑早癌,而不用apc之类,钛夹在后续的esd中没有太多干扰

感谢大家积极参与,再次感谢田博士!

作者介绍

阿俊仁:()

青海医院副院长

青海医学会消化学会委员

青海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委员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kjmb.com/mbyzl/10010.html

------分隔线----------------------------